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8月,初秋的一个深夜,36岁的黄克诚坐在窗边,微弱的烛光绕过他的身躯,在土黄的墙面上留下挺拔的黑影。
黄克诚
似乎是想到了什么,黄克诚站起身,在不大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嘴里还小声嘀咕着:
“朱老总说得对,我这个政委还不合格。”
在黄克诚思索的同时,另一间房屋里也有一个久久无法入眠的人,而且,他脸上的愁容还要更甚,隐约间还有一丝不满。
这个人叫田守尧,时任344旅687团团长,是一位久经战场的老革命,然而这两天的他,却遭遇了一件烦心事。
这件事不仅让他愁眉紧锁,还连带着让政委黄克诚受到了朱老总的严厉批评。
田守尧毛遂自荐
这件烦心事简单来说,就是田守尧的“升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半年前的一件事。
田守尧
1938年3月,田守尧所在的687团出了一件大事:旅长徐海东的得力爱将、时任687团团长的张绍东,带领部分同志叛逃!
徐海东得知消息后浑身颤抖不已,几次张嘴都没有说出一个字,突然一口鲜血喷涌而出,随后被紧急送医治疗。
危局之下,副团长田守尧接过了团长的交椅,为了洗刷687团的耻辱,在之后几个月的作战中,田守尧带领687团一马当先多次取胜,受到了徐海东和黄克诚的赏识。
特别是在张店阻击战中,田守尧率领687团作战英勇,接连占领高平、张店公路两侧的高地,出色完成了狙击任务,受到了组织的嘉奖。
不久后,一个更大的舞台出现在了田守尧的面前,因为伤病,徐海东不得不前往延安休养,344旅的旅长之位就空缺了出来。
徐海东
对于这个位置,田守尧势在必得,不仅仅是因为他想恢复687团的荣誉,还因为他有着丰富的作战和指挥经验。
于是田守尧找到政委黄克诚,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作为政委,黄克诚自然知道田守尧的能力,认为他可以胜任,便打算向中央举荐。
更让田守尧喜出望外的是,几日后朱老总亲自来到344旅视察工作,期间听取了黄克诚的有关汇报,也知道了田守尧希望接任旅长的愿望。
朱老总是十分了解田守尧的,知道他参加过长征,是一名老同志,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打心底也支持田守尧接任旅长。
随即,朱老总亲自向中央拍了一封电报,详细介绍了田守尧并推荐他接任344旅旅长。
朱老总怒批黄克诚
朱老总的支持,让田守尧对接任旅长信心十足,接下来的几天里,田守尧都是满脸笑容,然而中央的回电,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在回电中,中央明确表示:田守尧同志确实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同志,但革命资历尚浅,还不足以担任旅长职务。
除了拒绝田守尧担任旅长外,中央还钦点了接任旅长的人选:由杨得志同志接任344旅旅长职务。
对于这个结果,无论是朱老总还是黄克诚,都比较失望,毕竟自己看好的人选被中央拒绝,似乎都说明自己的眼光“有问题”。
最失望的自然是田守尧了,从听到自己落选的那一刻起,他就仿佛丢了魂,痴痴地立在原地、目光无神,连黄克诚的安慰都没有听到。
这天晚上,田守尧久久无法入睡,躺在破旧的炕上翻来转去,他想不通,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旅长职务,可为什么中央还是拒绝了?
而另一边的朱老总和黄克诚就坦然多了,因为他们知道,中央的眼光要比他们任何人都要高明,而且回电中所说的“田守尧资历尚浅”,也确实存在。
彼时的田守尧虽然是个老同志,但是年龄只有区区23岁,更重要的是在此前的三年中,田守尧连升三级,升迁速度过快。
所以,中央认为田守尧目前沉淀不足,欠缺积累和历练,因而没有同意请示。
相比之下,彼时的杨得志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且参加革命已经超过十年,此前也曾担任过红1师副师长、红2师师长等职务,显然是要比田守尧更为合适的人选。
杨得志
事实证明,中央的决策是英明的,因为就在田守尧得知未能当选后,一连几日魂不守舍,甚至险些在作战时错失良机。
如此看来,田守尧的心智确实有待历练,特别是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直接让黄克诚受到了朱老总的严厉批评。
几日后,徐海东即将启程前往延安休养,344旅全体为此专程举行了一场欢送会,朱老总也前来参加。
欢送会上,徐海东强撑病体,向前来送别的将领一一道谢,朱老总体贴地说道:
“好好养病,六届六中全会需要你。”
欢送会进行了两个小时,送走徐海东后,众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岗位,然而黄克诚却被朱老总叫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黄克诚走进来时,看到的是一脸阴沉的朱老总,似乎就要滴出水来,而且朱老总的眼神直勾勾地看着黄克诚,盯得黄克诚浑身发毛。
“黄克诚,你这个政委是怎么当的?根本就不合格!”
面对这突然的质问,黄克诚完全摸不着头脑,他仔细回想了欢送会的每一处细节,都没有找出任何的纰漏。
“怎么不说话?说你一句不高兴了?”看着沉默的黄克诚,朱老总黑着脸问道。
“老总,这是什么意思?我哪里不合格了,讲清楚,哪不行?”
“你自己想想,田守尧作为687团的团长,竟然不来参加旅长的欢送会,你作为政委,是怎么做工作的?”
图片来源网络
黄克诚恍然大悟,又仔细回想了一下,这才发现田守尧竟然没有参加欢送会!当即就惭愧地低下了头。
显然,田守尧的心态出现了波动,不仅险些几次贻误战机,还缺席了欢送会,心理已经接近崩溃。
而作为政委的黄克诚,存在着明显的工作失责,没有及时开解、引导田守尧,这才让朱老总罕见地发火。
回过神来的黄克诚,当即向朱老总道歉,并保证完成教育工作。
随即,黄克诚找到田守尧,他并没有厉声质问,而是用十分温和的语言,一步步解开他的心结。
黄克诚
在黄克诚的开导下,田守尧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为这几天的工作错误做了检讨。
田守尧迅速恢复了斗志,一扫过往的阴霾,那个一马当先、毫无畏惧的田守尧回来了。
田守尧终成旅长
接下来的作战中,田守尧和杨得志相互配合,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
而且在日益的相处中,田守尧从杨得志身上看到了自己所不具备的品质,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欠缺,不由得在心底钦佩组织的眼光。
或许是近朱者赤,田守尧的心智迅速成长坚定,不到一年后便获得了上级的任命,他成为了344旅的副旅长。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田守尧将很快成长为一名能够胜任旅长的军人,事实也是如此。
为了能够让田守尧更好的成长和历练,组织决定将他送往延安学习,于是在1939年10月,田守尧带着对延安的向往和对革命的热情,向着红色圣地进发。
在延安,田守尧完成了系统的思想和理论学习,使得个人综合素质再上层楼,在同期的学员中,田守尧是最为勤奋的几人之一。
出生于贫苦佃农家庭的他,深知唯有革命才能拯救广大的穷苦百姓,为此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悉数付诸革命之中。
时间来到1940年4月,对于田守尧而言,这个四月的阳光格外的明媚,因为经过为期半年有余的学习后,他两年前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彼时,中央为了实现对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武装的统一指挥,决定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由左权担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田守尧也得到了新的任命——第2纵队新2旅旅长,在近两年之后,田守尧的“旅长梦”终于得以实现。
然而,这个旅长的位置,田守尧并没有坐多久,因为仅仅五个月后,他便再一次升迁了。
这年7月,结束了在延安的学习后,田守尧被组织派遣到华中敌后开展工作,在这里,田守尧所在的部队进行了改编,编为了八路军5纵队2支队。
田守尧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该支队的司令员,继续与老领导黄克诚共同作战,作为支队司令,田守尧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优秀才能。
在黄克诚的率领下,田守尧带领2支队,与彭明治率领的苏鲁皖抗日支队共同穿越日军的封锁线,进入苏北地区,而后配合新四军攻克了曹甸、车桥等地,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
如此出色的“业绩”,一个支队司令,自然不是田守尧的终点,苏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后,田守尧被任命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而后率领部下对该地区的反动地主武装和土匪团体进行了围剿,最终实现全歼,田守尧也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口中的英雄。
然而,此时的田守尧不会想到,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他满腔的革命壮志,终究还是没有机会去实现。
遭遇日寇,英勇捐躯
那是在1943年年初,由于上次因缺席欢送会而被黄克诚进行思想教育和在延安学习后,他的思想和心智已经空前的成熟和坚定。
立春刚过,中央决定抽调一批团级以上的干部前往延安,接受深层次的理论学习,田守尧和妻子陈洛涟均在其中。
田守尧和妻子
安排妥当军中的事务后,田守尧和妻子乘船从盐河口出发,为了躲避日寇的搜查,两人特地乔装打扮了一番,遗憾的是尽管两人乔装打扮了一番,但是依然没有躲过日寇。
翌日清晨7时左右,就在田守尧等人刚刚醒来不久时,负责侦查的队员突然发现,在前方的不远处赫然出现了一艘悬挂日本国旗的巡逻舰!
战火一触即发,队长彭雄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众人应战。
然而日寇的援军很快抵达,在人数和火力的差距下,彭雄不幸中弹负伤,身为副队长的田守尧立刻接过指挥,继续带领众人顽强抵抗。
在田守尧的指挥下,学习队且战且退,眼看就要抵达滨海军区根据地,却不料一个海浪毫无征兆地袭来,巨大的冲击力将船只冲到了岸边搁浅,进退不能!
危局之下,田守尧当机立断,指挥众人淌水靠岸,自己则走在最后,用身躯为同志们作掩护……
最终,田守尧和妻子陈洛涟,以及其他十余名同志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当田守尧牺牲的消息传来后,黄克诚悲伤得不能自已,几次想说些什么都无法说出口,只得将所有的惋惜和悲愤,化作一幅涕泪挽联:
十余年甘苦共尝,患难相处,破浪矢忠贞,遥望云天哭战友;数万里河山犹碎,水火益深,卧薪期索志,誓锄倭寇慰英魂。
盐阜地区的百姓们,也为田守尧建造了一座高大雄伟的纪念碑。
纪念碑上不仅详细记录了田守尧烈士的英勇事迹,还有黄克诚的亲笔题词:
田守尧同志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他的英勇果断和顽强作战的精神,必会永垂青史,为后人之楷模。
作为田守尧的老领导,多年的战友情已经让田守尧的模样深深地印在了黄克诚的心中。
晚年时的黄克诚身患重病,不得不卧床休养,在为数不多的清醒时间中,他总会向子女们提起田守尧。
据黄克诚的子女回忆,父亲晚年时多次提起田守尧的名字,还说到田守尧是他最欣赏、最信赖的老战友,只可惜英年早逝。
每每提起田守尧时,黄克诚的眼神总是控制不住地流露出浓浓的惋惜和悲伤,一双布满皱纹的双手,不时地在空气中比划着,似乎想要勾勒出老战友的轮廓……
如果田守尧没有遇难,那么在1955年中央举行授衔仪式时,他至少会是一名开国中将!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斯人已逝,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先烈们的鲜血与汗水,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这才是对田守尧等诸多先烈们的最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