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的清晨,一位身着军装的古稀老人,在众人的陪同下,缓步行走在临武一处小镇的街头,他就是萧克上将。
萧克
转过一个路口,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二层的小楼,门前挂着一块匾额:合隆泰茶楼。
萧克顿住脚步,眼前熟悉的地方,勾起了一段六十余年前的回忆,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忍不住泪流满面。
那一年,他在战斗中与组织失联,无奈之下,只得回到湘南老家,正是在这座茶楼里,和组织重新接头,并建立了秘密的通信通道。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向身边人问起了当年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的现状,尤其是帮助他与组织重新接头的关键人物——发小萧亮。
然而,陪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他,萧亮早已叛变革命,在1950年拒不投降,被抓捕后实施了枪决。
萧克将军听罢,久久无言,最终只是长叹了一声:“怎么会这样呢?”
当年的热血青年,为何中途背叛革命?六十年后,对敌人毫不手软的开国上将,为何因此而感到遗憾呢?
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
1927年11月的一个深夜,正在熟睡中的萧筱凤,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她走出屋门,拦住了披衣欲要去开门的父亲,自己则顺手拿了根棍子,朝着院门走去。
“谁呀?”她率先问道。
可那人却始终不发一言,只是不住地敲门,她打开门,举起手中的棍子正要打,就听那人低声道:“小妹,是我!”
萧筱凤听见熟悉的声音,立刻就分辨出了来人正是她离家参加革命的哥哥萧克!她急忙让萧克先进门。
图片来源网络
萧父萧母看到儿子,也是激动万分,但是看着萧克一副乞丐的装扮,心中也忍不住疑惑。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萧筱凤这才问萧克:“哥,你不是去报考黄埔军校了吗?怎么穿成这样回来了?”
萧克长叹一口气,这才将自己的经历向家人说了出来。
1926年,刚刚中学毕业的他,受二哥和六哥影响,也产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
此时,国民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力破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大军阀。
这让萧克十分向往,于是他决定只身前往广州,报考当时声名在外的黄埔军校。
然而,当他风尘仆仆赶到广州的时候,已经错过了黄埔军校的招考时间。
黄埔军校
于是,他只得退而求其次,报考了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这是专门为北伐军培养士官的一所学校。
因为当时正值北伐军势如破竹,军队急需人才,所以仅用了三个月,他就从学校毕业,被分配进了补充第五团,驻地在长沙。
补充团,顾名思义就是预备役,主要负责的是为前线部队运送枪支弹药和粮食补给,不能上阵杀敌,这让一心投身军队的萧克感觉到十分憋闷。
就在这时,一封来信,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信是他堂兄写的,彼时堂兄正在北伐第四军政治部工作,来信让他前往武汉一叙。
萧克便欣然应约前往,来到武汉之后,堂哥却告诉他,让他不要再回长沙了,因为老蒋已经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路线。
萧克看得很清楚当时的情形,于是他决定暂时先留下来,视情况发展而定。恰好这个时候,在堂兄的介绍下,他辗转进入了叶挺麾下的第十一军,不久后随部队向河南进军,离开了武汉这个是非之地。
在河南作战中,萧克第一次参与实战,但是作为连队的指导员,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却十分出色,深得连长郑鸣英的赏识。
郑鸣英很欣赏这个十来岁的小伙子,脑子灵活,胆子大,是个好苗子。
于是在作战之余,他也喜欢跟萧克一起谈天说地,并且给他介绍了不少书籍,像《共产主义ABC》《向导》等。
萧克十分喜欢他推荐的书籍,这些书籍所表达的新思想,让他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出路,也使得他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萌发了入党的念头。
1927年,在连长郑鸣英的介绍下,萧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
彼时,刚加入共产党的萧克雄心万丈,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意外来得如此之快。
回到老家组织暴动
汪精卫在得知南昌起义后,立刻派出了嫡系的张发奎及朱培德部围攻南昌。
在敌我实力下,经中共中央决定,起义部队分批撤出南昌,南下向广东进军。
萧克跟随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转战抚州,而在背后,汪精卫部穷追不舍,在前方,广州的蒋介石,也命令李济深部堵截。
他们就这样且战且退,打得十分艰难,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战士牺牲,也有一部分人抵挡不住诱惑,临战叛变,还有一部分人,意志不坚定,退出了队伍。
但是萧克却从没有退缩过,终于在1927年底,他跟随部队转移到汕头附近,但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伏击,队伍被打散了。
国民党军队
萧克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经过深思熟虑,他从汕头向广州一路寻找过去。
然而,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广州之后,才发现,广州已经被蒋介石搞得乌烟瘴气,他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党的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萧克没有急于离开,他潜伏了下来,一边靠着给别人代写信件维持生计,一边悄悄地打听组织的消息。
不过遗憾的是,广州城陷于白色恐怖之中,所有人谈共产党而色变。
所以,萧克一直没有与组织取得联系,但是他却得到了消息,他的家乡,正在酝酿着一股革命的浪潮。
思前想后,他决定返回老家,就这样,他从广州出发,一路上靠着乞讨,终于回到了湖南嘉禾。
图片来源网络
当妹妹萧筱凤得知他的经历后,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说:
“哥,我想到了一个人,他一定能帮你!”
萧克忙问是谁,萧筱凤说道:“你的发小,萧亮啊!”
原来,萧亮是和萧克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但是萧亮家是村中的富户,所以上中学的时候,萧克只能去县里的甲种师范就读,而萧亮则被家人送到了省城的学校读书,两人就此再也没见过面。
萧亮在学校里就加入了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家乡潜伏了下来,但是一直跟组织保持着联系。
萧亮和萧克家属于同族,所以萧筱凤和他接触也比较多一些,在他的带动下,萧筱凤也动了入党的念头。
萧克
萧克一听,激动得热泪盈眶,于是便让妹妹去给萧亮送信,很快,萧亮便来到了萧克家。
两人多年未见,再见面时,已经是同志了,萧亮听罢萧克的经历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这事交给我。”
过了没几天,萧克收到萧亮的消息,让他前往镇上的合隆泰茶楼。
当萧克来到茶楼后,早已有人在等候,那人正是临武县地下党支部的彭光朝!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萧克也从此恢复了共产党员的身份。
从此,他们便将彭光朝家的书房当作一个地下联络据点,萧筱凤、萧亮承担起地下交通员的职责,为他们传递情报。
1928年初,朱德和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智取宜章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
湘南起义
萧克在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彭光朝,商议在临武,嘉禾和蓝山三县组织暴动。
两人一拍即合,萧克当下便让萧亮秘密前往宜章进行串联。
然而,正在他们秘密筹备起义的时候,内部却出现了叛徒,信息泄露之后,起义被迫暂停。
萧克也因此被当地政府通缉,不得已,只得率领独立团前往井冈山。
在临走之前,他问萧亮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去,但是萧亮以成家了为由拒绝了。
萧克虽然心有遗憾,但还是表示了理解,两人就此别过,本以为革命成功就会再见,然而却没想到,此一别,后会无期。
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命运
萧克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后,与毛泽东、朱德所率领的秋收起义余部整合,改编为红四军。
秋收起义
他一生戎马,南征北战,参加了历次反“围剿”,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连长,历任团长,到军长,他是红军早期的卓越将领。
正是因为出色的指挥能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军事训练部部长,主要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
此后,虽历经沉浮,但是共产主义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晚年的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整理他的文稿,他所写的《浴血罗霄》可以说是他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部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他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上将,名垂青史。
然而,萧亮却走上了一条与他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
萧亮的父亲是做木材生意的,家中十分富有,他加入共产党的事情,父母根本不知情。
当嘉禾、临武、蓝山三县的暴动被叛徒出卖后,萧亮内心十分不安,他担心事发后,会被逮捕。
萧克离开后,当地民团迅速对临武和嘉禾的共产党员进行了搜捕。
萧亮心中越发恐惧,他只得向父母坦白,他的父亲听闻后,狠狠将他打了一顿,然后让他必须前去自首。
就这样,萧亮在第二天,主动前往当地民团自首,但是,他的父亲花了钱,他没有经历任何刑讯,就被放了出来。
从此以后,他便放弃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且和当地民团沆瀣一气,欺压民众,在当地臭名昭著。
在新中国成立后,萧亮仍然不知悔改,纠集了一群地痞流氓,负隅顽抗。
经过激烈的战斗后,萧亮被俘,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在审判之后,被执行枪决。
三十多年后,当功成名就的萧克回到家乡,想起了这位曾经给予自己莫大帮助的发小,得知真相的他,只留下了一声叹息。
萧亮的结局,与他自身的家庭有关,更与他的革命意志不坚定脱不开关系。
他不仅背叛了革命,而且还欺压农民,无恶不作,成为了当地人人唾弃的地主恶霸,他的经历不禁让人唏嘘。
晚年的萧克曾经说过,一个人,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要有精神,这是他干了一辈子革命,练了一辈子军的经验,也是他做人做事的准则。
晚年的萧克
萧克将军的精神,就是共产党的信仰。
无论身处何时,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至今,萧克将军的精神,仍让人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
萧克将军秘密联络点揭牌成立
链接:
http://www.lwx.gov.cn/zwdtzwyw/content_3016156.html
临武红色记忆|萧克将军在临武的一处秘密联络点
链接:
http://www.lwx.gov.cn/zwdtshdt/content_326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