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缅甸发生7.9级强震,我国云南瑞丽震感强烈。
地震发生时,云南昆明市延安医院的手术室内上演了令人动容的一幕。
主刀余医生正在和团队进行一台高难度手术。伴随着地震以及余震的发生,处于15层的手术室也开始晃晃悠悠,各种仪器设备因晃动发出声响,整个手术室被紧张的氛围笼罩。
然而,主刀医生、护士以及麻醉师等医护人员临危不乱,各司其职,无一人选择逃离。余医生坚定地说:“如果我们走了,病人必死无疑。即使害怕,我们也要坚守,死也要和病人在一起。”
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利用余震间隙有条不紊地进行手术操作。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如平时一样,他们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小心谨慎地处理每一个环节,最终成功完成手术,使患者转危为安。
灾难面前是本能,日常坚守是修行
一位资深医生感慨:“看到这一幕,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在那种危急时刻,他们的反应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来在医疗岗位上,无数次面对患者生死考验所铸就的职业本能。我们日常的每一次查房、每一台手术、每一次紧急救治,都是在为守护生命积累经验、强化责任。因此,当灾难降临,需要我们挺身而出时,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做出保护生命的行动。”
在灾难面前,医护人员展现了担当,展现了医疗行业的精神风貌。在未知且充满危险的灾难面前,他们义无反顾地逆行,不顾个人安危守护生命,以血肉之躯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当镁光灯聚焦于地震中的“最美坚守”,鲜有人看见白衣天使的另一面。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长在50小时上下,其中26~35岁的医师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平均工作52.43小时,相当于一天工作10.5小时。按职称来看,初级职称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最长,达52.20小时。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医生们休假时间被严重压缩,仅有24%的医师能够休完年假,48%的医师可以休但少于规定天数,还有4.4%的医师表示没听说过有年假。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带来的不仅是疲劳的身体,更是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健康困扰。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医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4.5%~30.8%。其中,心理问题症状因子检出率的TOP5分别是强迫(30.8%)、抑郁(21.6%)、敌对性(21%)、人际关系敏感(20.9%)和躯体化(20.8%)。
更为严重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导致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感逐渐上升。不少医生表示,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下,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有的医生甚至开始考虑转行,寻求其他更为轻松的职业道路。
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9617位医务工作者中,想彻底转行、离开医疗行业的占9.6%,换算下来,每10名医生中,就有1名想转行。而在2017年相关媒体发布的同类调研报告里,这一比例为12%。另据《2021中国医疗人才发展报告》,有65.2%的医学生都考虑过毕业转行,其中11.7%完全不会选择所学专业。
此外,薪酬待遇与付出的不成正比,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困境。从收入数据来看,医学生的起步薪资并不乐观。2022年市场薪酬白皮书显示,在一线城市中,医药行业大专生应届生最低工资仅5200元,本科为6700元,硕士为8500元 ,而同期北上广深城市平均收入均超万元,其中广州最低为10 607元。这意味着医学生若想一毕业就获得可观收入,往往需要攻读更高学位。
即便进入职场,医生们的收入提升也并非易事。根据《2021年度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2020年中国医院员工平均薪酬约19.7万元。其中初级职称平均薪酬14.3万元,中级17.4万元,副高21.8万元,正高26.5万元。虽然职级越高薪酬越高,但职称晋升难度较大,需要医生在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达到标准,这一过程耗时耗力。
从不同科室来看,医疗界平均收入最高的肿瘤科,平均年度薪酬为22万,即便如此,与医生漫长的培养周期和高强度工作相比,这样的收入水平也未必能完全匹配他们的付出。而且,不同科室之间收入差距明显,儿科、超声科等科室的薪酬相对较低,这对于在这些科室默默耕耘的医生来说,也是一种收入与付出不对等的体现。
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薪资待遇,但相比于他们的辛勤付出,仍有不少医生感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成长同样需要面临多重困境。
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说,从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医院,他们需要经历漫长的规范化培训阶段。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例,通常需要3年时间。在此期间,他们要在多个科室轮转,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然而,这一过程并不轻松,年轻医生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必须适应医院的快节奏工作环境,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有研究显示,在规培期间,超过70%的年轻医生曾因技术不够成熟,在实际操作中遭遇患者的质疑与指责。他们也是普通人,需要时间去成长,从每一次成功与失败中汲取经验。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为大众健康全力以赴。我们需要患者及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空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守护大众健康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与支持,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身于医疗事业,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手术室的无影灯与急诊科的绿色通道,是生命的希望之光。但持续燃烧的“蜡烛们”,也需要制度政策、社会各界的“氧气”补给。当全社会为余医生的坚守动容时,更应看见:这份震撼人心的职业精神,不应建立在医护人员初心透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