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作者:陈十六

点进意公子的账号,熟悉的深绿色调下,980.5万粉丝的数字格外醒目。

但她最近停更了。

上上个视频,她为自己的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做了推介。这本书耗时四年,是意公子在今年1月出版的新作。上市首日限量版3万册售罄,当天登上抖音带货榜、当当新书榜、京东经典传记榜的三榜第一。

但不消两个月,这本爆火书籍就暴露了一个硬伤。

一篇《意公子指苏轼主张“镇压人民反抗”于史无据》,瞬间在文学圈内引起轩然大波。


相关热搜

争议不断,骂战不休。

但争议背后,是历史走向通俗化的困境,还是网红界与学界的对立?

接下来我们扒开细聊。


抹黑苏东坡?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撰文《意公子指苏轼主张“镇压人民反抗”于史无据》,批评意公子新书不尊重历史,抹黑苏轼。

原来《人生得遇苏东坡》后附的苏轼年表中,在“煕宁七年(1074年)”项下记有:“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主张救灾、减赋、镇压人民反抗。”其中,“镇压人民反抗”并无出处,与历史事实不符。

李公羽对苏轼的《论河北京东盗贼状》的背景与内容进行详细论述,证明了苏轼对“民不堪命”的极大同情,秉着拳拳之心,越职献言,以期推动政改,从根本上解决盗贼问题,以使“民有以为生”。

确如李公羽先生所说,全文没有任何一处涉及“镇压人民”。


书中有争议的内容

史料证明了,苏东坡并没有“翻车”。

无论是流传千古的数千诗词文章,旷达洒脱的人格形象,还是仁政爱民的政治抱负,以及欣乐自足的生活闲趣,都是苏东坡成为全民偶像的理由。

可想而知意公子这次确实是触到了全网逆鳞。不过没想到,坐拥千万粉丝的意公子确实沉得住气,至今未公开道歉,更令各方人士无法容忍。

随后,对意公子的攻击在全网展开。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者批评意公子团队的行为无异于吃东坡肉,挖东坡坟。部分苏轼后人扬言抗议售书活动,甚至要求意公子“下跪道歉”。

不能不说,意公子借着流量时代的东风,一路走来成绩斐然。

意公子,本名吴敏婕,生于1986年,福建厦门人,本科毕业后曾到厦门卫视、厦门旅游广播当主持人,但她很快发现做主持人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

2013年,她果断辞职转型自媒体,创办“意外艺术”账号,个人IP为“意公子”,开始以短视频形式科普艺术。


@意公子

意公子的号真正爆火起来,是因为找到了苏东坡。她说,找到这个人,然后击穿他。

她最出圈的理念:一针捅破天,如果没捅破,就是针还不够尖。

出书、办艺术展、推音频节目、上综艺,意公子团队算是把自媒体玩明白了,十多年时间里收获了千万粉丝,意公子本人也升级为文化大咖。

她在202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后入选“2023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一袭深绿衣衫,一盏暖黄竹灯,一只抱枕,席地而坐,这是意公子视频的经典布景。从容不迫,似讲述似聊天,这种亲近不设防的文化传输形式,似乎给门外汉们打开了一扇走进文化艺术殿堂的大门。


罪不可恕?

除了这次的错误,李公羽还指出,意公子并非初次编造史实迎合流俗,比如她对苏东坡与王朝云关系的解读是胡编乱造,她在黄冈市作赤壁泛舟望月的现场直播,被网友骂为语言匮乏、没有价值等。

通过意公子之前的视频可以看出,在解读时,她确实习惯于弱化历史语境,聚焦“情节+心理分析”的情感共鸣。

在接受采访时,她也公开承认,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共情”,目的是“弥合时空的界限,达到心灵共振”。

以上事实足够说明,意公子在讲故事的时候,为了“风味”而添加了不少“佐料”。


意公子非专业选手,出道之路也是商业化的模式,对历史的研读与思考并未经受过科班训练,更没有专家学者对其发布的内容加以把关。

正是如此不够牢固的基础,才更容易被资本驾驭,而眼看传统文化人物被资本消费,是学界最难以容忍的。

这就是为什么意公子的错误引起了众多学者“群起而攻之”。

但是,在举大旗讨伐意公子之前,有一个问题值得冷静思考。意公子真的应该被批驳得如此体无完肤吗?


意公子写书期间用到的参考书

首先,“镇压人民反抗”并非意公子原创,很大概率是直接照搬了苏轼研究大家曾枣庄的《苏轼评传》所附年表。而曾枣庄老先生,当然属“专家学者”之流。

并且,李公羽在批评的同时也敏锐地发现,意公子团队对名家版本的苏轼年表中,对有关苏轼和朝云关系的部分进行了修订,且优于前人版本的表述。

在这一点上,李公羽对意公子没有照抄前人错误的做法予以了肯定。

这说明意公子团队并非毫不尊重历史,如果出书之前能发觉“镇压人民反抗”的错误,应该会及时改正。虽然意公子团队至今未向公众道歉,确实值得批评,但若说“故意亵渎抹黑”,且招致各方谩骂,也实属有些言重。


意公子的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

要知道,意公子作为千万级粉丝的大V,更容易被“枪打出头鸟”。

然而其代表的无数靠文化传播挣钱养家的人,其实都难以做到如学者一般的严谨。

意公子的事件背后,是流量与研究难以完美兼顾的困境,是历史走向通俗化的阵痛期。与其大肆抨击,不如由此看到更多的问题与可能。


走向对立?

历史作家房龙说过,“历史若写成天书,只有学者能读,那它早已死了”。诚然,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如果无法回归大众,就难以获得生命力。

有趣的历史应该怎么写?

20年前当年明月在天涯论坛上和一群人舌战群儒讨论的话题,实在没想到现在还有人在battle。

时至今日,伴随着《明朝那些事儿》和《漫画里的中国史》等书大卖而特卖,历史通俗化,早已是必然结局。


只不过需要警醒的是,历史通俗化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观众而把史实改编成言情小说,而应该是给历史“卸妆”,尽力还原全貌,把艰深的文字转换成“人话”。

中国人向来不缺文字拆解的能力。

最典型的,莫过一本《红楼梦》养活了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红学圈,连书里的一盘茄鲞都能解读出几十万字的高论。

大家都是靠文学挣钱养家的,谁又比谁高级许多?林语堂有他的“苏东坡”,意公子当然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如果没有“意公子们”,那么在职场压榨与存款警告之间来回奔走的牛马,将只能在地铁上、深夜里对着无脑段子、吃播视频咧嘴傻笑。


回到意公子的事情上,笔者认为,意公子等网红大V更像是一座桥梁,桥梁两端,是不近文墨的普通人与大门紧闭的文化殿堂。

“桥”给了大众“过河”的可能性。

识意公子之前不识苏东坡,识意公子之后便觉东坡亲切可爱。于是,普通人就有了更大的意愿去读苏东坡的诗词,了解他的人生,而非把“桥”当真理,止步不前。

有人批判意公子将复杂的历史事件降格为职场生存法则。可是现在毕竟不是尔虞我诈、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在如今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下,新的解读也会给苏轼的作品以新的生命力。

试想,如果身处困顿迷茫的大厂社畜,能够用苏轼的经历与心境来开解自己,这不也是好事一桩吗?

苏轼他老人家如果泉下有知,应该也会感到欣慰吧。


意公子

学者与网红不应让通俗史学变成一场非黑即白、两极分化的拉锯战。如果是无心之失,专家学者们大可歇歇,不必揪住不放。

其实,意公子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起码说明,历史通俗化的发展困境,终于将从幕后走到台前了。

我们可以有出过错的意公子,但我们不希望只有意公子。

热点不能止于热点,毕竟,骂架总比解局要容易得多。

内容策划: 翟晨旭 陈十六

排版设计: 洛溪 夏夜飞行



蒋方舟丨余光中丨杨红樱丨蒋勋丨范雨素

文学杂志小传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