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手缔造武周政权,将权力握在手中近半个世纪。

她曾废子立侄,杀伐果断,却在晚年病重之际,将苦心经营的江山还回李唐。

这一让位之举,是被政变所迫,还是早有筹谋?



晚年临政,悄然松手权柄

武则天的退位,不是一日之间的突然转变,而是多年累积之后的一次顺势而为。

705年正月,武则天已年逾八旬,居于洛阳的上阳宫。那时她体力衰弱,病情缠身,几近卧床不起。尽管如此,她仍没有彻底放下政务,宫中大小事务仍要送到她榻前。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作为她身边亲近之人,更是得以专权理政。

然而,朝中大臣们早已对“二张”积怨颇深。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暗中联手,在太子李显的默许下,发动政变,一举诛杀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

面对突变,武则天没有多做抵抗,而是沉默了几个时辰后,只简单说了一句:“此非吾所能制也。”



三日后,武则天下诏将皇位还予太子李显。

就此,延续了十五年的“武周”彻底告一段落,唐朝国号重新启用。

人们往往以为这是“被迫退位”,其实武则天在此之前已经做了许多“铺垫”。

早在701年,武则天就带着李显和李旦两个儿子,以及众多李家宗室,自洛阳迁往长安。

途中,她亲自设宴,颁布赦令,恢复唐朝旧臣旧号,还将政务慢慢移交给李显。

这次“还京”行动,并非一次寻常巡幸,而是她在用一种象征性的方式,逐步交还权柄。

武则天深知,自己年事已高,二张兄弟难堪大用,朝中李家宗室、太平公主与旧臣势力日渐强大,如果再不退,让局势继续僵持下去,恐怕到头来不但无法善终,连多年苦心经营的形象也会一朝崩塌。

那一刻,她清楚,退位不代表失败,而是一次有分寸的“体面收场”。



“还位李唐”,不是情感,而是精算

关于她为何最终选择将皇位归还李唐,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她被“母子恩情”打动。

狄仁杰曾多次进言:“陛下若将皇位传于武三思、武承嗣,将来您死后不能入李唐宗庙,难道要寄祀于武氏庙堂?是为人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孙香火不断。姑侄关系毕竟不能与母子相比。”

这番话似乎让人觉得武则天是个重情的母亲,但实则不然。

武则天自登基以来,权谋手段之果敢,远超历代多数帝王。她曾废李显为庐陵王,亲自将他流放房州十四年;又诛杀亲子李弘、逼死李贤;武则天可不是一个靠亲情决定政事的人。

真正让她点头“还政”的,是利弊权衡之后的清醒决断。



李唐立国已久,宗庙、制度、文官系统皆根基深厚。李家的威望犹在,百姓普遍还是认“唐不认周”。她在位之初,凭借雷厉手段压制宗室、整顿吏治,暂时稳住局面。

但到了晚年,随着武则天身体日衰,权力也渐渐开始旁落,她清楚地看到,若武氏接位,朝中不服者众多,必起动荡。

更何况,武氏子弟中,根基薄弱、威望不够。

武三思虽被扶持多年,但在民间毫无声望,募兵抗敌连千人都难招来。

反观李显,虽十几年无权在手,却仍有百姓相助,短时间内能召集万人。

朝野之间,何去何从,一目了然。



再往深处看,若继续推行“武周”,武则天的身后归宿也将陷入尴尬。

一个在历史上失去民心、最终败退的王朝,它的创建者也难逃贬斥之名。

武则天何尝不想留一个好名声?留名青史,是她最在意的东西。

于是,武则天主动还政,为自己换来“则天皇后”之谥,入葬乾陵,与高宗合葬一穴。

虽为女帝,终得李氏皇后之名。

与其搏一个“称帝到底”的虚名,不如稳妥落笔,留一个千秋传说。



人心思唐,武周难继

一个政权能否延续,从来不止看掌权者一人之意,而要看人心向背。

武则天称帝之初,天下一度安稳,百姓无论出于敬畏还是敬服,皆肯俯首。她改革科举、设殿试、重用贤才,短短数年内政有序,百业复苏,“武周之治”也确曾赢得百姓认可。

但时间久了,问题便渐渐浮出水面。



第一、酷吏政治引发民怨。武则天任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整肃政敌,手段极端,告密之风盛行,朝臣人人自危。

连狄仁杰也曾多次被诬陷,只因她尚能分辨是非才得保全。官场氛围肃杀,许多忠良之士不是罢职便是死于非命。

第二、外戚干政,朝纲不清。

后期宠信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使得后宫私事渐渗透政务。

政事厅多次传出“二张参政”的传闻,群臣敢怒不敢言,只有太平公主私下冷笑:“这是皇帝?更像是一个昏庸老妇。”



第三,宗室权争,民间观感变坏。百姓早年尚可忍受“女皇临朝”,但当看到武家子弟争权夺位、官位层层下授、武三思等人强行掌控兵权时,开始出现“思唐”之声。

地方州县甚至有百姓私下议论:“若李家回归,日子也许能过得安稳些。”

而此时,外敌不断。西北突厥屡次犯边,契丹趁乱作乱,一度逼近幽州。

吐蕃也不断侵扰,安西四镇频频失守。

武氏宗亲多被派去领兵,却屡屡败北,战局不振,军心不稳。



在一次突厥求和事件中,朝廷因无人可用,居然安排武则天的侄孙前去和亲,结果人未抵突厥便被扣为人质,至今未归。

对外疲弱,对内动荡,人心、军心、官心,三心皆散。

至此,武则天再怎么雄才大略也明白,这“天命”已不在武,而在李。

退一步,保全自身与族人;让一步,留住身后千秋功业。她选择了后者。



结语

武则天退位后,被尊为“太上皇”,居住上阳宫,不再过问政事。但她仍坚持每日早起,略施脂粉,整理衣冠。

传说中,武则天在最后几天曾写下一句“我功过,后人评说”,并命人在陵前立无字碑。

今日站在乾陵前,风沙漫过碑脚,碑身光滑无字。千年已过,无字胜有字。



武则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母皇太后”,更不是世人所言的“枭雄女帝”。她是一个懂得进退、善于权衡的政治操盘者。

武则天看懂了朝局,看穿了人心,最终以一位女帝的身份,做出了一个极为清醒的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