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动力源,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建立不可或缺。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许多高校都在探索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各类实验班、人才计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例如为了培养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从2024年9月开始大力推行本研一体化培养新模式,并实行“青禾种子计划”。而这无疑是该校突破“如何破解人才培养中的‘科研断档’难题,让科研苗子早发现、早培养”迈出的一大步。



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依托该校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将“青禾种子计划”定位为贯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科研育苗田”,并创新构建“1+1+N”导研本三联模式,即1名专业导师+1名研究生学长+N项科研实践,让入选的45名种子选手提前三年进入科研赛道。

这些从2023级、2024级本科生中脱颖而出的首批“青禾苗”,不仅获得由10位资深教授领衔的导师团队定向指导,更可与研究生共同承担国家级项目,这种“本科生进组、研究生带教”的模式,使得科研训练提前,有效破解了传统教育中“本科重理论、研究生才实践”的断层问题



而翻开“青禾种子计划”的培养手册,三大特色跃然纸上:科研训练系统化、资源整合立体化、成长路径个性化

在课程设置上,理学院将数学建模、智能算法等核心课程与机器学习前沿专题有机串联,构建起“基础课-交叉课-项目课”三级进阶体系,入选学生每周至少参与8小时实验室科研。这种“浸泡式”培养使本科生学能够后接触到量子计算仿真等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训练,为后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点从“青禾种子计划”的先试样本、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周建晨的成长经历中就可以看出。据了解,周同学本科阶段曾以一作发表SCI三区论文一篇SCI二区top论文一篇(审稿中)。一个本科生在国际知名期刊中能够取得如此成效,足以说明信息科大实行的“青禾种子计划”是非常适用该校学生的。



时代变迁下,社会系统日益复杂,新职业和分工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冲击重复性劳动,各领域对“创新”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创新”也成为了职业存续的关键。这种背景下,构建高水平的对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而信息科大理学院实行的“青禾种子计划”,用资深导师的倾心指引、研究生学长的并肩同行、以及早早就向本科生敞开的科研大门,为学生搭建了一条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如果你也想做“一颗青禾种子”,在本科阶段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拔尖人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关注“高考志愿说”,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