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召开。为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主动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海选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专栏,介绍相关试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和特色亮点。今天,和小育一起走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来看学校的改革探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创新“工学交替”模式为核心,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关键链条,辐射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与环境保护、先导产业质量与标准化等本科专业群,推出产教深度融合改革方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谢华清表示,“学校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锚定产业变革方向、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衔接,推进‘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急需培养人才,发挥优势聚焦重点行业开设人才培养专项班、订单班,围绕特定专业领域开设微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夯实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主动对接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聘请行业头部企业的专家,组成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二工大深化产教对接,与企业互联共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区域产业之中。”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奕武表示。

作为目前本市唯一一所以“工业大学”命名的高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依托区位优势与近60家行业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工学一体”“项目化教学”应用型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近三年,学校学生申请/授权专利8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890余项,并蝉联第46、47届世界技能大赛“物流与货运代理”项目金牌。

学校坚持“工科为强、非工为需”学科专业发展策略,以智能制造、标准化工程试点改革专业为牵引,打造“点(试点专业)-线(学院专业群)-面(学校)”立体化产教深度融合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开展校内学习和企业带薪实习分班交替进阶式培养,实现岗位需求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应用场景、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四对接”。

试点专业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采用工学交替(Co-op)的模式,4学年共完成10个模块的学习,其中大一在校内完成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一结束的暑假开始校外进行岗位培训,完成认知实习模块,然后以4个月为一个模块,校内校外交替完成校内专业课学习和校外企业带薪实习。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校外共完成5个模块16个月的企业实习,落实岗前培训、进阶岗位实习、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岗位实习不断线,理论与实践进阶融合,创新开展人才培养关键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与深度耦合。



“工学交替-模块化-项目制”的教学安排

试点专业学生在四学年内分阶段完成“基础认知-通用技能-岗位能力-择业能力”进阶培养。智能制造专业群通过“校内课程+企业项目”双轨学习,让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PLC编程等核心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负责人周丰旭表示,专业群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牵引,引入行业产业资源、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无缝衔接。


“工学一体、交替进阶”: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学校先后与行业头部企业开展8个批次的订单班联合培养,形成校企育人“双主体”,将企业课程前置,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引入项目制,让企业“出题”由学生“作答”,实现“精准定向,缩短周期,入职即用”。以宝钢班为例,近三年学生与宝钢累计签约近四百人。


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经济与管理学院聚焦质量与标准化领域,与企业合作研制国标、行标、团标、地标以及企业联合标准。标准化工程专业首届学生在大二阶段即参与标准制定相关实践的比例达66.7%。学生分方向进入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四大产业组,通过校企协同、工学交替学制参与ISO国际标准起草、验证等全流程实践。比如,与相关公司联合申报的“创新物流ESG框架”项目获ISO国际标准立项,成为全球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参考。

2023级标准化工程专业学生吴沈苇同学表示,自己在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实习中直接参与了标准化文本的编制工作,学会了如何将企业的管理实践和操作规范提炼成符合标准的文字,并确保其具备可实施性。实践也加深了自己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标准化工程学生开展企业项目实践

此外,学校还与相关企业共建“数智化”教学资源,AI赋能实践创新。构建虚实融合的智能工厂教学场景,学生通过数字孪生平台模拟产线调试,实践课程占比超60%。建设“质量与标准化智能实践虚拟仿真平台”,支持学生模拟标准制定全流程,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企业导师实时指导,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在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进行虚实结合沉浸式学习 建立跟踪评价机制,护航

一是“招培就测”联动,精准契合产业脉动。学校深化“招生-培养-就业-测评”一体化联动,研制出“生源质量指数-就业质量指数”二维四象限专业建设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交叉分析招生吸引力和市场认可度,及时调整招生计划。依托数字化平台,实时掌握上海产业大数据、全过程就业调研数据,为学校在学科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等方面赋能。近五年,基于数据分析,学校新增及新申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标准化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多个契合产业趋势的专业。47个本科专业中共有智能制造工程等38个专业紧密对接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占比达80%。毕业生服务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比重达70%以上,服务浦东“六大硬核产业”比重近50%,学校专业与产业的适配度显著提升。2024年理工类专业本科招生占比递增8.15%,凸显了学校工科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亮色。

二是跟踪调查导向,校准人才培养航线。学校持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调研量表覆盖就业状况、职业发展、服务贡献度、特色优势显示度等维度。调研结果反哺学科专业,构建适应未来、对接需求、动态调整的专业发展格局。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针对企业反馈的实践操作短板,学校将实践课程占比提高至40%,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教学。


毕业生跟踪评价指标

三是全周期跟踪评价,护航职业发展之路。学校运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开展全方位职业指导。大一阶段,引导学生初步规划职业方向,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例,85%的学生借此明确了技术岗位意向。大二、大三重点培养专业技能,通过课程实践、企业实习等进行阶段性评估。大四全面评估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规划合理性。针对智能制造专业,短期关注初次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中期聚焦职业晋升与技能提升,长期关注行业影响力与技术创新贡献。学校依据评价结果持续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贴合产业需求。

四是设立“职业发展评价观测点”,夯实评价工作根基。学校以智能制造产业关键链条人才培养为重心,全力构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生态体系,邀请知名企业人事部门成立“职业发展评价指导委员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近三年已将128项行业标准融入教学指标。同时,在长期录用毕业生的企业设立“职业发展评价观测点”。企业反馈表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本领的培育卓有成效。这一举措促使学校人才培养更贴合企业实际需求,有效提升毕业生职场适应能力。

相关阅读上海电机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中深入构筑“六双”模式 大力拓展“四选”路径 | 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专微融合”探索新质人才培养模式 | 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四双四改”破题,培养拥抱技术浪潮、顺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

上海电力大学:专业链熔接产业链,学科端直通需求端,“以破带立”重构能源人才生产线 | 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

素材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提供

编辑:邓允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