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为叶紫薇(左)送上聘书。图源:中国人民大学

近日,多名在国内高校任职的“95后”青年学者,因其学术研究水平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4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发文称,博士毕业不到3年的“95后”叶紫薇,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从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在近段时间,生于1995年4月的冯磊获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不论从年龄还是资历上看,这两名青年学者都还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在这样的阶段获评为正教授,在学术界可谓罕有先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都存在一定的“论资排辈”倾向,青年学者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等待,才能逐步获得晋升。但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青年学者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表现出色的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崭露头角,进而得到晋升与重用。以叶紫薇和冯磊为例,他们二人便是因为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才得到破格晋升的机会。

据中国人民大学介绍,叶紫薇聚焦农业生物经济方向,尤其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经济、环境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玉米田里寻找经济学密码,将关于生物育种抗虫玉米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取得了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突破。东南大学的冯磊则是可信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安全、多模态大模型等计算机热门研究领域的专家,长期担任多个国际高水平会议的领域主席,目前已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早在2021年,年仅25岁的他就受聘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导。

对于相关新闻,红星新闻发表评论《多名“95后”任985高校教授,要看到“破格”背后的意义》指出:年轻学者挑大梁的事情越来越多,反映出高校对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出的努力。作者伍里川还表示:在为叶紫薇等人祝贺的同时,也期待这类“破格晋升”佳话成为一种常态,而不只是作为一种特例。高校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锻造出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这篇文章还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曾刊文,指出该院近年来大力推行职称破格制度,打破了论资排辈。2024年,该院有13人破格晋升职称。中国人民大学则提出,要构建涵盖多类型成果认定方式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辟多元化、可选择的人才发展通道。武汉大学提出,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等等。可以看到,这些改革举措围绕人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切中肯綮,表现出统一性、常态化和可持续性,引人期待。” 总体而言,“教授年轻化”不是目的,让学者晋升机制更科学合理、避免人才被埋没,才是核心目标。

相关新闻引发关注后,澎湃新闻也刊发了短评《如何看待29岁文科学者破格晋升教授?》。这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围绕青年学者的成长路径展开了分析。作者指出:面对叶紫薇的案例,社会一方面要看到这位学者的优秀,但也要看到这仅仅是个案。“29岁文科学者破格晋升教授”一事之所以能成为热门话题,恰恰说明了这样的事情还相当罕见,并非普遍现象。作者认为,从文科学者的成长规律出发,对更多普通青年学者而言,“不但学者自己要有耐心,其所在的学校也需要更有耐心。在这个加速的时代,也需要慢一点。”换言之,像这些“95后正教授”一样年轻有为当然是好事,但即便达不到这样的顶尖水平,其他从事学术研究的年轻人也不必急功近利、自我否定。只要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钻研下去,不论速度快慢,都能攀上高峰。

近年来,《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断出炉,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青年人才涌现出来,社会各界也会逐渐“习惯”其破格晋升的情况。对此,我们不妨期待这些年轻人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突破,也希望整个社会环境能为年轻人成长成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