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好几个权威高级别媒体报道了某地“县委书记暗访”的事情。
首先表个态吧。
我很支持领导干部们多下基层,多去暗访,这不仅是深入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体现,实际上也能发现不少汇报中没有的问题,解决不少办公室里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真的很支持。
但有还是有一点点意见供领导批评指正,那就是以后下基层暗访,能不能真真正正穿便装,不要带那么多随从,也不要开那些一看都不一样的车呢?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少见多怪,没见过大世面。
从官方发出来的照片来看,我觉得领导们的气场根本就掩饰不住。
车子锃亮崭新,行政夹克的衣服一看都是领导干部的特征,再加上周围的随从和站姿,还有人拍照录像拍照,我敢打赌,就算是我村上那个瞎了一只眼的大爷都能看明白:
那是大领导来了。
这样的暗访,除了没有警车开道,可能也没有提前打招呼外,跟一般的工作视察实质上也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吧。
暗访之所以叫暗访,关键就在于一个“暗”,绝对不能招摇过市。
古代也有暗访制度,而且这些制度到明清的时候基本上算是完善了,发展出了完善的额“防察体制”。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宝良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清承明制:明清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
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明代对官员的访查规制,大家有兴趣了可以自己看看,在这里就简单总结成几句话:
这种制度设计得很精妙,堪称天才设计。
朝廷派人去考察官员的“廉墨”,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
让那些负责考察的官员,身着民衣走访民间,开展“无所不问”之法,深入民间暗访,遍访乡绅、过客、百姓、衙役吏卒,做到博采众闻。
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分豪右还是寒乞,都要听他们的“舆论评价”。
但这一制度到后来就彻底废了,因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本应“暗访”的官员们一点也不“暗”了。
比如,永乐年间,皇帝就批评吏部大员:
御史抵达州县,所谓访察地方利病,其实不过坐在公馆中,召见秀才和在官府服役的皂隶加以询问而已!
而且,这些“暗访”的官员也开始变味儿了:
那些负责暗访的官员也逐渐将这项职责当成了一个聚敛钱财的绝佳机会。
他们说是暗访,其实衣着华丽,随扈显赫,甚至有的官员还变着法子放风出去让人知道。
于是,地方上逐渐也发展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比如,捕风捉影编造事迹的“造访”;为构陷他人之辈,“定制”构陷事迹的“做访”;“客户”劣迹实在太难消弭,就大量编造并不存在的、存在劣迹的其他举报对象的所谓恶行,使得访察官员大量精力消耗于此,再通过收买等做法让“客户”名字被悄然撤下名单的“换访”等见不得阳光的生意链条。
所以,明末大儒刘宗周就曾经说过,有当时民生有六大苦:
一为“乡绅鱼肉之苦”;二为“奸民生绕之苦”;三为“差役追呼之苦”;四为“豪右武断之苦”;五为“盗贼攻板之苦”;六为“窝访卖访之苦”。
其中第六个,“窝访卖访之苦”,指的就是当时变味儿走样的“暗访”。
所以说啊,大家是不是也看出来了关键所在呢?
“暗访”一定要“暗”,否则不但达不到什么目的,还很可能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以史为鉴,也希望肉食者多思多虑。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这么多吧。
很期待在留言区看到大家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