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据三联生活周刊,26岁的黄女士20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是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她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当一名“食堂阿姨”,被学生亲切的叫做“黄妈”。

黄女士分享,从早上到下午1点闭餐,基本上没有坐着的时候。虽然很累很辛苦,但不用脑力劳动,多休息就好。

她称,一开始并不习惯从早上站到下午的体力活儿,但对她来说,这些辛苦和劳累都是睡一觉就能缓过来的。


黄女士透露,自己也去过互联网大厂实习,可每天被KPI推着走的滋味并不好受,“我本来就抗压能力一般,我更想吃体力的苦”。

她说:“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厂更快乐,做食堂阿姨是自己特别特别开心的一段时间了。”

她表示不和别人比,自己满足就是最好的工作,想一步步做到食堂经理。“其实这份工作好不好,全看自己,自洽赢过一切体面。”


据媒体此前报道,黄女士于2022年入职北大餐饮中心,2023年7月已从文员转岗为管培生。

2023年5月,黄女士曾发帖称,研究生两年期间也经历过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后来,她决定留在北大食堂工作,希望大家能吃上便宜健康又好吃的饭。

“不是做食堂经理,不是做厨师,也不是做打饭阿姨。”她还称,自己在食堂里做了一个健康餐窗口,让菜品从“更少油、更少盐、更少糖”开始。

“北大研究生毕业做食堂阿姨”的话题也在网络走红,不少人关心,“北大研究生怎么去当食堂阿姨?”“工作有编制吗?”“是否太大材小用了?”

黄女士在评论区回复表示,北大研究生毕业留在食堂工作,是自己遵从内心的选择,她为此也放弃了很多高薪工作,当时单位老师和身边同学也非常诧异。

黄女士还解释,这份工作是没有编制和户口的,工资和食堂效益也并没有太大关系,她做好这份工作是出于对事业的尊重。“到今年7月正式工作满一年,下定决心从文员转岗成管培生。”她表示,目前是在轮岗,做食堂阿姨是为了真切体会师傅们的工作。

复旦研究生退学卖土豆泥

无独有偶,跟黄女士类似的,还有费同学。

近日,一则#985研究生退学摆摊日入700元#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当事人费宇,为四川大学本科毕业生,保送至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因某些原因退学后他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外摆摊卖土豆泥。


费宇表示,从复旦退学肯定不是因为专业无法进步,出国自费留学压力比较大。

费宇告诉记者,“我从开始摆摊到现在还不到两周,这两周出摊土豆泥一共出了6000斤,加上一些钵仔糕的话,一共卖了5000多元,除去成本,现在赚的钱是2000~3000元之间。

大材小用还是多种选择?

近几年,高学历人群的别样就业选择经常成为新闻出现在大家眼前。


很多人觉得这是浪费人才,大材小用。

但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同并支持这种就业观。

比起惯性的认为硕博士应当去高校做科研,选择辅导员、中小学任教、或者是去创业越来越成为主流。

硕博士生选择基层职业恰恰是社会进步与个体觉醒的双重体现。这种选择打破了"学历绑架人生"的枷锁,他们正在用行动解构"职业鄙视链"。正如卖土豆泥的复旦退学生所言:"搅拌土豆泥时获得的客户反馈,比实验室数据更直接教会我供需关系的本质"。

这类跨界者往往具备将学术思维降维应用于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这正是传统从业者难以企及的差异化竞争力。

数据显示,我国顶尖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学术部门的比例正在逐年下跌,这既是学术岗位饱和的必然,更是人才流动机制成熟的标志。

这种"知识降维"产生的社会效益,未必逊色于学术象牙塔里的成果。

▼今日推荐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