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的8个坑,你千万别踩!

雾化吸入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直接输送到呼吸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误区,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以下列举雾化吸入的几个常见误区,请注意避坑。

误区一:未把控雾化吸入时间

雾化吸入时间并非越长越好。一般来说,每次雾化时间以 10 - 15 分钟为宜。如果雾化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过度湿润,引起咳嗽、气短等不适症状。而且,长时间雾化还可能使患者感到疲劳,影响治疗的依从性。

为了确保雾化效果,建议在饭前或饭后 1 - 2 小时进行雾化,避免在进食后立即雾化,以防呕吐。

误区二:雾化治疗完毕后未漱口、洁面,

忽略对雾化装置的清洁

雾化后,药物可能会残留在口腔和面部,不及时清洗可能会引起口腔黏膜干燥、口角炎等问题,尤其是使用激素类药物时,还可能增加口腔真菌感染的风险。因此,雾化后应及时用清水漱口、洗脸。

同时,雾化装置的清洁也至关重要。每次使用后,应将雾化器、面罩、咬嘴等部件拆卸下来,用清水冲洗干净,自然晾干或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定期(一般每周 1 - 2 次)还需对雾化装置进行消毒,可使用专用的消毒剂或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以防止细菌滋生,影响下次使用。

误区三:幼儿在哭闹时雾化治疗

幼儿在哭闹时进行雾化,会使呼吸急促,导致吸入的药物颗粒不能充分沉积在呼吸道,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哭闹时孩子可能会张口呼吸,使药物更多地进入口腔,而不是呼吸道,降低了药物的利用率。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配合雾化治疗,家长可以在雾化前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安抚孩子的情绪,尽量让孩子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雾化。如果孩子实在无法配合,可考虑暂停雾化,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行。

误区四:咳痰费力者,

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后未协助排痰

对于咳痰费力的患者,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后,痰液会变得稀薄,但如果不及时协助排痰,痰液可能会再次积聚在呼吸道,影响通气功能,甚至可能引发感染。

因此,在雾化后,护理人员或家属应帮助患者进行排痰。可以通过拍背的方式,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的背部,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病情较重、无法自行咳痰的患者,还可根据医嘱使用吸痰器进行吸痰。

误区五: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予以氧气驱动雾化治疗,

未调整给氧流量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在进行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给氧流量的调整。如果给氧流量过高,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加快,引起呼吸肌疲劳,甚至加重呼吸困难;而给氧流量过低,则无法达到有效的雾化效果。

一般来说,COPD 患者氧气驱动雾化时的给氧流量应控制在 4 - 6L/min。在雾化过程中,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面色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给氧流量。

误区六:不重视雾化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

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等,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口腔真菌感染、声音嘶哑;支气管扩张剂可能引起心悸、手抖;祛痰药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等。

患者和护理人员应了解所用雾化药物的不良反应,在雾化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进行对症处理。

误区七:ICS、支气管扩张剂联合雾化时,

忽略正确的给药顺序及用药间隔时间

当糖皮质激素(ICS)和支气管扩张剂联合雾化时,正确的给药顺序和用药间隔时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应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以扩张气道,为后续的糖皮质激素更好地进入呼吸道创造条件。

两种药物之间的用药间隔时间建议在 5 - 10 分钟左右,这样可以确保前一种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避免两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八:

治疗时不注重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残渣的清除

在雾化治疗前,如果口腔内有分泌物或食物残渣,可能会影响药物与呼吸道黏膜的接触,降低雾化效果。而且,这些分泌物和食物残渣还可能滋生细菌,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雾化治疗前,应指导患者先漱口,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食物残渣。对于不能自行漱口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使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清洁,以保证雾化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雾化吸入治疗虽然简单方便,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上各个环节,避免陷入误区,以确保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受益于雾化治疗。

来 源 / 华医网

2025年卫生资格考试已进入备考季!华医题库更新速度快、视频 / 刷题 / 模拟试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费刷题练习,点击卡片,开启复习之旅~

(其它学习途径:打开掌上华医→点击“医护助考”)


*此处为课程推广广告

点击上方卡片了解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