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陈后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序厅。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红军长征在四川”展览。

  四川是一方红色热土。巴蜀大地遍布着珍贵的红色记忆,分布着形态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而其中星罗棋布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红色场馆也面临着展陈面积小、展陈手段单一等问题。在此情况下,该如何让革命文物更好地“活起来”呢?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财政厅积极向财政部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由财政厅、省文物局共同启动的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行动,已累计支持红军长征、川陕苏区、伟人将帅、抗日救亡、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研发、抗震救灾等主题六批次80个项目,共拨付资金2.44亿元,覆盖巴中市、达州市、阿坝州、广元市等16个市(州)58个县(市、区)的75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全省逾九成革命老区所属市(州)从中受益。
  如今,一批又一批红色场馆“焕新颜”后归来,成为热门打卡地,继续向后人生动讲述着峥嵘而厚重的革命文化故事。

展陈手段大提升
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岁月

  “2024年上半年,我们对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和邓小平缅怀馆(以下简称‘两馆’)基本陈列进行了闭馆改陈。”说起“焕新”归来的场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长胡年平的语气中掩不住喜悦。原来,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邓小平同志为专题的纪念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列馆自2004年开馆以来,对外开放参观已逾20年。而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的前夕,完成改陈提升的“两馆”用更美好的面貌与观众见面。
  “改陈提升后,展厅面积增加186平方米。其中,陈列馆新增48平方米,缅怀馆新增138平方米。馆内新增展品61件,更新图片125张。”胡年平说,同时展览中设置互动展项12个,运用多种新媒体交互,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比如,陈列馆第三单元‘兴建成渝铁路’,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空间,将隧道场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还有第五单元结尾处的‘南方谈话’场景,利用展墙形成夹角,设置裸眼3D进行展示。通过新媒体手段,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走进那个时代。”
  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红色故事以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方式呈现出来,放眼四川的革命场所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专题展览,作为2022年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行动的重点项目,就运用绘画、雕塑、声光电、裸眼3D等一系列技术,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沉浸式地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在四川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
  四渡赤水出奇兵、突围巧渡金沙江、大渡桥横铁索寒、雪山草地钢铁汉……在2300余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中,11个单元定格了红军长征在四川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据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付婷婷介绍,在讲述“强渡大渡河”事件的单元,展览运用裸眼3D的技术还原了历史场景。“我们特别设置了一艘小船,游客们坐在船上,就能体会到当时渡河的绝处逢生之感,可以说回到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当时红军战士的艰辛和不易。”
  在梓潼县两弹城景区旁,新开放不久的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凭借更丰富的文史资料、实物模型、场景复原手段及声光电数字技术等,让游客沉浸式走进三线建设历史;提升改造后的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新增的智慧导览项目方便了游客参观展览体验……在公益金支持下,遍布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一个接一个焕新面世。

革命文物“会说话”
保护并不断挖掘文物价值

  四川是革命文物资源大省,革命文物如何保护好、展示好,是革命场所在提升改造中要面临的问题。
  广元市苍溪县黄猫垭战斗遗址群,在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数十个红色遗址遗迹。在前沿指挥所旧址,两幢古色古香的旧民居坐落其中,房屋墙上的红色标语清晰可见,见证着此处经历的不平凡岁月。据介绍,该旧址在文物修缮上,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实现文物本体修旧如旧。
  “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中,有一面标语墙就是利用改造提升项目对其进行了修复,最终呈现在了展线上。”付婷婷提到,这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安顺场时书写在居民墙上的标语,原房屋因为自然灾害而遭到损毁,于是他们把这面墙切割下来后,请专家进行了修复。“有了这件文物,观众就能更直观地看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的标语,了解红军卓越的宣传工作。”
  “为了不断丰富馆藏内容,根据‘两馆’改造的需要,我们在2024年开展文物藏品征集,收到了多件与邓小平同志相关的珍贵藏品。”胡年平谈到,其中就有邓小平同志亲笔签名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重点藏品,展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展示手法,采用智能OLED柜进行展示。
  而在展馆中,只需轻轻一扫文物旁的二维码,游客就能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胡年平说,“两馆”制作重点文物二维码67处,观众扫码就能了解文物的故事,强化了文物信息的传递。
  由此可见,展陈的提升,让革命文物纷纷“活”起来,也“火”起来。当革命文物“会说话”,革命场馆更懂得讲好故事,让红色故事在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传承下去。

革命场所“焕新颜”
是红色热土更是热门打卡地

  “革命文物+研学”“革命文物+旅游”相互融合,红色文化正在不断释放其价值,为红色热土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2022年以来,四川文物系统将见证了历史风云的黄猫垭,作为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使黄猫垭战斗遗址群革命文物保存状况明显改善。“如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已经成为人们追忆革命历史、感受田园风光的热门打卡地。”苍溪县文旅局局长莫冬明表示,现在的黄猫垭,还做热了红色研学,做大了乡村旅游,做活了文创营销。“仅2024年1月至4月,黄猫垭战斗遗址群所在的景区就接待观众和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
  邓小平故居“两馆”更新后就迎来了客流高峰。据馆长胡年平透露,2024年,“两馆”的游客量突破400万人次,相较于前一年增长了至少20%。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红色脉络中“承陕启川”的核心节点,位于旺苍县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旺苍县文旅局局长卢嵩告诉记者,目前文物修复、智慧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已完成,正计划全面开放工作。“提升后的纪念馆,最大亮点可概括为以沉浸式场景还原为核心,结合数字化技术,活化红军在旺苍县的红色历史记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图据四川省文物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