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永贵
在新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中,陈永贵一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象征符号。
他4岁成为孤儿,34岁入党,42岁参加扫盲班开始认字,45岁任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53岁任山西省委书记,61岁官居国务院副总理。
论及陈永贵的生平,媒体最常用到的一个词便是“传奇”二字。
这位从山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农民,却最终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其中的历史机遇与个人造化可谓空前绝后。
然而,1986年陈永贵因癌症逝世后,讨论其葬礼以及追悼会的规模所引发的争执,却令党中央颇感为难。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最终邓公力排众议拍板定下了基调。
那么,陈永贵生前究竟有着哪些传奇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秘闻?而且逝世后,又曾引发过怎样的历史波折呢?
从孤儿到宠儿
1914年,山西昔阳的一个赤贫农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由于是长子,父亲在他身上寄托了所有美好的愿景,为其取名“永贵”,寓意这个孩子日后能够享受到长久的富贵。
此后,陈永贵又接二连三见到了自己的弟弟妹妹。
年幼的陈永贵自然是欣喜万分,因为他一下子多了好几个玩伴,可是陈永贵的父亲却整日愁眉苦脸。
这个家实在是太穷了,山沟沟里土地贫瘠,一大家子人的口粮无论如何都种不出来。
就这样,陈永贵亲眼看着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是母亲被父亲一个接着一个卖掉,只为换取一点活命的口粮。
可是靠着这种方式续命,赤贫的家境丝毫的得不到任何改善。
就在陈永贵六岁那年,父亲再也受不了贫困的折磨而精神崩溃,选择用一根麻绳了断了自己贫苦窝囊的一生,留下陈永贵孤苦伶仃地活在这个万恶的旧社会里。
一个六岁的孩子,显然还不足以仅靠个人养活自己。
好在大寨村的一家农民心地善良,收养了这个流浪的苦命孤儿。
陈永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他从小就饱受贫穷和孤独的折磨,因此内心十分坚毅,他比任何人都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带领贫穷淳朴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最终,时代没有让陈永贵久等,红色的东风送来了土改运动,长大成年的陈永贵也顺利分到了土地和住房,顺利解决的温饱难题。
此时,他的心中酝酿着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
他深知大寨村土地贫瘠,且农田四散分布,因此必须整合资源,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系统性开发当地有限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于是他牵头成立了互助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效提升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就这样,当年互助组平均亩产就提升到了惊人的169斤。
在数据面前,以前怀疑、鄙夷陈永贵的农民纷纷放下成见,主动申请加入到他的互助组中来,就此陈永贵成为大寨实际上的精神领袖,也成为大寨村集体的“宠儿”。
见此情形,大寨村原本的村支书主动退位让贤,把领导村子的“方向盘”交到了年富力强的陈永贵手中。
陈永贵
从这一天起,大寨村注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而陈永贵也将为大寨打上鲜明的个人烙印,成为那个时代里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与地斗其乐无穷
陈永贵上任之初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虽然大伙儿的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但是大寨的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加之耕地面积极其有限,所以粮食经常不够吃,不少村民仍旧吃不饱。
面对这样的现状,陈永贵决心要带领村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造计划。
他首先就将目光对准了狼窝掌沟,这条山沟沟长约两千米,两侧山势陡峭,垂直高度近200米。
陈永贵
陈永贵从一张贵州风景宣传画上找到了灵感来源,决心将这条狼窝掌沟改造成梯田。
起初村民们都反对陈永贵的做法,认为他这么做简直是在痴心妄想,白白浪费劳动力。
可是,除了跟着陈永贵试一试,村民确实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办法来改变现状。
于是大家纷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扛起锄头,跟随陈永贵上山垦荒。
经过著名的“三战狼窝掌”,陈永贵和乡亲们共计开垦出30亩梯田。
第二年,这三十亩梯田居然回馈给大寨6000公斤的粮食!要知道,在此之前大寨有记载的最高亩产记录也不过是170公斤。
大寨的这一突破性成绩迅速传到了县里,县里开始并不相信这一数据。
待专员亲自到大寨视察一番后,对陈永贵赞不绝口,回去立即将情况上报给晋中地委。
随后晋中地委又将大寨的成绩上报山西省委,省委得知情况后也万分欣喜,立即在全省发动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
陈永贵和大寨一下子成为山西省响当当的一块招牌。
然而,此时的陈永贵尚且没有展现出他全部的能量,很快,一件突发事件使他的名字传到了党中央,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63年夏天,山西遭遇罕见降雨,晋中地区更是下了一连七天的暴雨。
很快,暴雨汇聚一处形成洪水,并摧毁了大寨在内的许多村庄,导致数以万计的农民受灾,经济损失难以计数。
洪水爆发时,陈永贵正巧在县里开会,听闻噩耗他立即请假,从县里直奔回大寨组织救援。
当他回到村子里时,只见满眼都是汪洋大海,村民们驱赶着牲口,聚在少数几个没有被洪水淹没的山头上,绝望地等待着陈永贵的到来。
陈永贵见此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他苦心经营数十年的成果几乎就此毁于一旦。
然而,陈永贵坚毅的性格令他不会就此屈服,他很快擦干眼泪开始安抚群众。
大家看到陈永贵来了就如同找到了主心骨,纷纷向他哭诉自己的惨状。
陈永贵当晚在暴雨中发表演讲,他告诉众人:
“只要人还在,只要牲口没死,我们就能活下去,我一定带领大家重建家园!”
陈永贵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时国家刚刚经历特殊时期,财政上捉襟见肘。陈永贵主动表态大寨的重建不需要国家支援一分钱,大寨绝不给国家增添一分负担。
随即他亲自带领村民有计划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短短几个月时间,大寨面貌焕然一新,甚至比灾前还要美观。
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就在受灾后的当年,大寨粮食亩产仍旧高达700多斤。
陈永贵这一次的翻身仗彻底打响了,大寨的事迹轰动整个山西省委。
就这样,党中央也得知了这个了不起的壮举。
不久,陈永贵接到通知,中央命他进京到国务院汇报工作。
一个农村基层干部,被党中央点名到国务院汇报工作,这是史无前例的新闻,陈永贵就此进入到毛主席、周总理的视野中。
新中国的农民总理
陈永贵的北京之行十分成功,中央对“大寨精神”十分满意,很快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一股热潮。
陈永贵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全国人民交口称赞的模范标兵,大寨也成为“农业圣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参观团前去学习取经。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陈永贵步入了自己仕途的快车道,此后将创造出令人啧啧称奇的履历。
由于早年是孤儿,加之童年赤贫,陈永贵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字不识几个。
随着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陈永贵在42岁的年纪报名扫盲班,开启自己识字认字的学习生涯。
1966年后,陈永贵一路高升,很快成为山西省委书记。
此后,陈永贵更是一路平步青云,先后当选了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成为全国农民的代表人物和领袖人物。
由于陈永贵缺乏理论水平,因此他发言讲话十分接地气,这一点令毛主席感到久违的亲切,故而对陈永贵器重有加。
随着周恩来总理罹患癌症,主席和总理开始考虑自己接班人的问题。
经过二人的一番交流,他们决定培养陈永贵为周恩来总理的接班人。
就这样,陈永贵在1975年被提拔为国务院副总理,他也就此创造了新中国的历史,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位农民总理。
事实上,陈永贵对自己的水平是心中有数的,面对主席和总理这样的安排,他的内心感到更多的是惶恐与忐忑。
为此周总理还抱病安抚过他,告诉他不要害怕。
此后的五年间陈永贵虽然兢兢业业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作为分管整个国家农业的领导,陈永贵始终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陈永贵在中央期间最大的亮点就是敢作敢当,他是个不畏强权的汉子。
虎将许世友将军连连称赞陈永贵:“是条汉子!陈永贵怎么比我还硬气!”
追悼会遭遇难题
然而,76年之后,国家开始步入正轨,陈永贵遇到了人生的一道大坎儿。
1978年底,《人民日报》突然发表了一篇署名“陈灵风”所撰写的社论,文中对大寨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批评。
当时的大寨确实存在许多左倾问题,导致丢掉了原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此后,全国各地响应《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纷纷发声展开对大寨的批判。
这种趋势甚至逐渐蔓延至党中央,陈永贵也因此陷入到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诚然他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历史却阴差阳错将他抬得太高,这使他陷入到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之中。
很快,他也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然到来,自己的时代已经被淘汰。
国务院也随之调整的人事安排,他也不再承担分管全国农业的重任。当年铺天盖地“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如今也变成了学习安徽小岗村的宣传报道。
就此,陈永贵明白自己是时候急流勇退了。
在副总理任期期满之际,陈永贵主动打报告,向党中央提出辞呈。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了他关于解除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陈永贵就此步入退休生活。
然而,陈永贵的骨子里依旧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忙碌了一辈子的他始终无法适应退休后的闲居生活。于
是他鼓起勇气向中央打报告,希望能够发挥余热,给予他继续为国家出力的机会。
党中央被他的热忱所打动,最终陈永贵被任命为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农耕事业。
陈永贵十分珍惜在北京东郊农场的这段岁月,临终前他曾表示,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就是晚年在北京东郊农场度过的三年时光。
不过,陈永贵的历史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因此在他深陷舆论风暴的中心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给予他莫大的鼓励,这个人正是邓小平。
邓小平对舆论进行了有力驳斥,并安慰陈永贵道:
“你没有历史问题,又实事求在大寨做出过贡献,不需要感到害怕。”
邓小平的话令他彻底卸下了思想包袱,此后他的北京东郊农场度过了一段最为轻松的晚年时光。
1985年陈永贵被查出罹患癌症,经过半年的治疗,于1986年3月26日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这个永远头裹白毛巾的山西农民,就这样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陈永贵病逝后,党中央在讨论其葬礼规格和追悼会规模时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有的人认为他去世后只剩下一个“顾问”的头衔,应当丧事从简甚至低调处理。
也有人认为陈永贵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应当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和客观评价。
面对纷争,邓小平最终拍板定下基调:给予国务院副总理的待遇标准。
最后,陈永贵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由家人撒在了大寨的土地上。
这位大寨成长的赤子,最终魂归故里,摆脱了虚名与纷扰,静静地守护着他无比热爱的这一方热土,世世代代享受当地百姓的缅怀。
参考文献:
①陈春梅:《我的爷爷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②映泉:《陈永贵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