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以来的镇江府城,民国期间曾经是江苏省省会。1952年12月1日,江苏省军区在镇江市正式成立,1976年5月10日,江苏省军区机关由镇江移驻南京市湖南路10号办公。
道署街原清代道台衙门旧照 (网络图片)
道署街原清代道台衙门券门 (许金龙 摄)
01
清朝统一中国后,正式规定了清军的八旗制度,旗是军政合一组织。顺治元年(1644),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随从多尔衮入关,击败了李自成。旋即挥师屠城扬州,杀害史可法。渡江后攻克镇江城,入驻明代军事中心。
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命都统伯石廷柱挂镇海大军印,统率八旗官兵驻防镇江,屯兵北固山下大教场,习称旗营。江苏设旗营者仅江宁、镇江两府,旗兵最高长官为挂将军印的都统级。
清军入城后圈西南隅文昌、儒林、黄佑、怀德等坊居民房屋,分派八旗屯驻,俗称旗营区,营区内有四街三十二巷。
四街即东首左翼官街、西首右翼官街、西府街、都署街。
三十二巷即弥陀寺巷、果子巷、月朗巷、木义巷、当家巷、双庙巷、大市口、百岁坊、狮子巷、将军巷、汤圆巷、经折巷、楼巷、水陆寺巷、扁担巷、八叉巷、旗竿巷、红旗口、宝塔巷、白莲巷、黄旗口、双井巷、孟老爷巷、宋官营、井儿巷、王通寺巷、竹竿巷、生员巷、腰刀巷、蒋老爷巷、山门口、卫伯候巷。
双井路上的西府街是“右协领署衙”,水陆寺巷东面的南府巷是“左协领署衙”,山门口还有一个“八旗公衙”,大市口骆驼岭以南是清代的参府衙门。1906年,鲍敦典先生在原参府衙门创办求己学馆。新中国成立后,学馆改为五条街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五小”并入千秋桥小学,老校区拆除后翻建成大市口变电所。
城中的将军衙门原本是八旗将军、统领的官衙。衙门坐北朝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迎面八字形大门正对将军巷。四周围筑高墙,墙内建筑宏伟,后院辟有小花园。
现在的将军巷
02
1929年2月,民国江苏省政府和五大厅迁移镇江。省会设在镇江县第一区内,其范围西至金山河,界高资镇;东隔京岘山,界丹徒镇;南界黄鹤山及观音山;西南一角界烟墩山;正北滨长江。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阔约3.5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依地域形势又可分城内、城外、小码头、河北四个部分。
省政府和民政厅设在原将军衙门,将军巷东段拓宽成马路,转向北接入中山路,取名省府路。
民国时期江苏省政府旧照 (网络图片)
民国时期江苏省财政厅旧照 (网络图片)
省财政厅设在省政府东南侧的清都统署,门前的大路定名为财政厅前(路)。省建设厅设在大市口原清代八旗衙门(今军营巷西侧漫书城位置)。
民国时期江苏省建设厅旧照(网络图片)
省农矿厅设在大八叉巷八旗衙门后院(今八叉巷小学东侧)。大门为民国官衙形式,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砌筑,外墙水泥粉面,中西风格兼蓄。农矿厅并归建设厅后,原地改设江苏省保安司令部。
民国时期江苏省保安司令部旧照(网络图片)
1952年底,上述两处房产全部划归江苏省军区后勤部。省教育厅设在北门的县学内(今中山东路8号三五九医院)。
民国时期江苏省教育厅旧照(网络图片)
此外,还在薛家巷原海防衙门设立省会警察局,下辖7个分局、25个分驻所;
在梅花巷设立省检察厅;
在正东路设立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今镇江军分区驻地);
在东门外上方寺建造了镇江监狱,又名模范监狱;
在千秋桥街原清代守备衙门内改设江苏省临时军法承审处。
解放路21号原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大楼旧照 (网络图片)
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办公楼设计图 (网络图片)
1953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临时驻地正式迁往南京,中共镇江市委、市人委从道署街原清代道署衙门搬入市政路原省府旧址办公,省府路改名市政路。原财政厅的一半变为民居,另一半是军分区招待所。
健康路原江苏省军区机关驻地 (网络图片)
“文革”初期,市级机关“瘫痪”,机关干部全部进了五七干校。1968年7月,镇江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在解放路21号大院与军管会合署办公。市政路的原机关大院变成镇江市革命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和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总部。大院西南角转弯处是市交警大队,市民领取自行车牌照或处理交通事故都在这里。
1972年,解放路上的老同兴楼菜馆、巴黎理发店等破旧门面房拆除,建起全市最高,也是最大的商业综合体——6层楼的京江饭店,其中浸透了一代建筑人的汗水。八十年代时,市政路东侧翻建了河滨会堂。京口区人民法院和市公证处恢复后,在河滨会堂与交警大队之间翻建了三层大楼,当时被评为全优工程。镇江市公安局恢复后也从中山路原址迁入市政路大院。1990年,军分区招待所改名优士园饭店。
中山路上的新华剧院隔壁是红旗医院和镇江市城区人民政府。市总工会恢复之后一度在红旗医院西面庭院里办公。上述单位逐步撤离后,中山路沿街先后兴建了交行大楼、京口区政府和华联商厦。由于该地段地处镇江的闹市区,不少旧有建筑已使用百年以上,因城市改造和商业开发的需要,将此地开发成为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和黄金商贸圈”势在必行。2009年9月,镇江市公安局搬迁至九华山路9号新址办公。2009年11月7日上午10时对大市口西南角地块原有的清代、民国省会建筑和周边的房屋实施爆破,夷为平地后建成高338米的苏宁大厦。
解放路21号原镇江市政府大门 (网络图片)
03
省会迁镇后,省党部暂时安置在旧学宫内办公。民国二十一年(1932)8月22日,位于南门小教场(今解放路21号)省党部大楼建成。大楼占地952平方米,坐西朝东,直面解放路,是一座仿西洋建筑,楼前中央设圆形花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青砖砌筑,外墙两侧沿墙置对称的高直窗,外墙粉饰水泥砂浆。上下两层共56间,室内为石膏线脚吊顶、满铺木地板。走廊地坪、楼梯踏步均为水磨石做品。办公楼内中段是一栋带楼座的会堂,占地面积439平方米。会堂由迎面中央大门和南北边门进出,两端均有扶梯登楼,二楼两侧转折处各有一边门通向会堂二层的跑马楼。
镇江解放后,会堂改人民大礼堂。当时新华剧院还没有建成,市里许多重要活动都在此举行。1950年楼顶又加高了一层,镇江专区公安处长期在内办公。1967年,公检法一度被“砸烂”,整个大院成为镇江专区暨镇江市军管会和镇江市革命委员会所在地。军管会撤销后,1981年9月恢复为镇江市人民政府,与市委合署办公。随着办事机构不断扩增,大楼周边建筑四起,形成了一个机关大院。那时候大门左侧仅有两间传达室,每天在这里上班的公职人员从大门通行,来大院办事的基层单位人员也可以从这里自由进出。
1982年,市级领导机构改为四套班子,大院门口随之挂上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块大牌子。1983年3月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位于正东路39号的原镇江地区行政公署大院(东大院)划归市委和市政府办公。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机关留在西大院,市总工会、劳动局也调整到大院里办公。不久,市政协在老大楼以南新建了3层的政协大楼与民主党派综合楼,市人大和规划局在老大楼以西侧合建了5层办公大楼。1988年,总工会和劳动局迁出,原省党部大楼全部转与市中级人民法院。未几,原省党部大楼这座历史建筑被拆除,翻建为今天的中院办公审判楼。
2011年1月1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西迁南徐大道新行政中心。东大院变成了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地委大院”“省党部”“市革会大院”“西大院”等已经变成了几代人的记忆。但这些历史遗存里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镇江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有的建筑后来还被列为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
04
康熙年间,清廷置“常镇通海道”,辖常州、镇江、通州三府及海门一县(含崇明岛)。道署衙门设在镇江道署街,北临太平寺巷,东与敏成学校为邻,西隔建筑工程处运输队和木工仓库与钓鱼巷相望。道署衙门建筑群坐北朝南,正面是高大的三间四柱牌坊,辕门上是两扇宏大的红漆大门,东西侧高墙上各有一座券门,券顶白石上一边刻有“履中”,另一边刻有“蹈和”两字。整座建筑由中轴和东、西两侧副线上的18个单元、108间房屋组成,前后三进庑殿式建筑分别是衙门的大堂、二堂和三堂。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28年7月27日发出第701号指令,正式批准镇江为江苏省省会。8月9日成立省政府迁镇筹备处,地点设在原敏成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镇江县政府治所迁至原清代道署衙门。1952年11月,中共镇江市委、市人委从道署街搬入市政路原省府旧址办公。丹徒县政府则从劳动路原民国江苏省临时参议会办公楼迁入道署街办公。1958年丹徒县并入镇江市,道署衙门交还镇江文管会和博物馆。
1959年3月,道署街展览馆举办“镇江专区劳动改造罪犯工作展览会”,全市各单位组织群众参观。担任讲解员的全部是来自专区各县劳改单位的管教人员,他们以大量事实介绍了劳改服刑人员在句容暨南农场,溧阳竹箦煤矿、社渚农场,高淳华山煤矿,宜兴丁山监狱,江苏省第二监狱等劳改单位接受劳动改造重新做人的过程。无论是快板、评话、诗歌小调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还是操着不同口音声情并茂的讲解,大量的展牌、照片、模型反映出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改造罪犯工作的丰硕成果,使观众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遵纪守法教育。
1961年市博物馆与市展览馆合署办公,1962年市展览馆撤销,人员、展品并入市博物馆。1962年底,市博物馆馆址迁至五十三坡原英国领事馆旧址。重新恢复建置后的丹徒县政府进驻道署街大院内,笔者1964年曾经在县政府院内修缮过房屋。
1946年,位于省会路(后改劳动路)的民国江苏省临时参议会办公楼建成。坐南面北,占地面积638平方米,系砖木结构西式建筑。上下二层各为17间,面北中央3间为凸出的门楼。楼内西端一层4间为礼堂,第二层中部两间为小会议室。1949年9月至1958年,丹徒县政府曾在此楼内办公。1958年7月,江苏省冶金工业学校开办,将这座老楼裹入其内。2001年,冶校变为江苏大学中山校区,学校翻建图书馆时,拆除了这座民国省会建筑。
2002年8月丹徒撤县建区,办公机构整体从道署街乔迁至丹徒新区。原道署衙门遗留下的清代古建筑群不知是何种原因遭拆除,成片开发成为都市名苑住宅小区。如今小区外仅存孤零零的一东一西两座清代道台衙门的券门。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