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在重庆綦江石壕镇的苗儿山麓,一座巍然屹立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见证了90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此地的烽火岁月。碑下,五位无名红军长眠,而在他们身旁,有一个身影始终未曾离开——赵福乾,烈士墓的守护者。
一座墓,两代人的守护
“我已经退休快三年了,但每年清明,我都会回来,扫扫落叶,看看他们。”在烈士墓前,赵福乾缓缓挥动手中的扫帚,扬起细微的尘埃。
今年63岁的赵福乾,和父亲赵志怀先后守护烈士墓30余年。从孩童时听父亲讲述红军的故事,到长大后接过守护的责任,赵福乾早已将这片墓园视作自己的精神归属。
上世纪60年代,赵福乾的父亲赵志怀便开始为前来瞻仰烈士墓的人义务讲解。他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战火中九死一生归来后,他选择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烈士忠魂。
赵福乾记得,父亲每次讲到那位被敌人折磨致死的红军司务长时,都会忍不住落泪。“父亲总是说,他虽然不认识司务长,但他们都是战士,都是为了国家付出过生命的人。”这种朴素的情感,如同接力棒一般,传递到了赵福乾手中。
雀舌黄杨,长成守望的姿态
在墓园的一角,几株挺拔的雀舌黄杨静静矗立。赵福乾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干,低声说道:“这些树,是父亲当年亲手栽下的。”
1981年,红军司务长的墓地从茅坝坪迁至苗儿山。父亲赵志怀放心不下,决定将自己在旧址种下的雀舌黄杨一棵棵带来。他连续半个月,每晚走三小时山路,将树苗连根带土背到墓园,再请人移栽。
“父亲说,红军牺牲后不能回家,那就让这些树陪着他们,就像家人一样。”如今,雀舌黄杨郁郁葱葱,见证着一代代人的守望,也见证着烈士墓前日复一日的坚守。
一份执着,寻找英魂的名字
墓前的雀舌黄杨依旧青翠,而烈士的名字仍未可考。赵福乾不甘心,他一遍遍翻阅泛黄的信件和档案,一点点拼凑模糊的线索,只为还烈士一个名字,一个归属。
“前些时候,我们找到了一些关于司务长的线索,可惜,还差一点点,我们还不能完全确认。”他指着手中的资料,眉头紧锁。
这份执念,赵福乾不仅自己坚守,也在传递。如今,石壕镇的“红魂讲解队”正在壮大,他耐心指导年轻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红色历史。每年,他都要接待上百个参观团队,在烈士墓、红军桥、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间往返,用故事串联历史,让红色记忆不被遗忘。
薪火相传,把故事讲给明天
每年清明,墓园中人流络绎不绝。人们献上一束束鲜花,向英烈致敬。而在不远处,赵福乾静静整理着烈士雕塑前的花束,目光落在那片依旧挺立的雀舌黄杨。
从茅坝坪到苗儿山,从1935到2025,墓碑上的名字或许仍未可知,但这片土地上的守护,却从未停止。正如赵福乾所说:“红军和父亲都从炮火中走来,不顾生死,一心向党。如今,这份精神,也该由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青山无言,却铭记着每一位英烈的名字。总有人会在这里,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明天。
摄像:钱波 邹飞
文案:李莉
设计:魏嘉
剪辑:邹孟霖
鸣谢 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