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正盛野草香,又到了清明雨上之时。
春天最美妙的地方就是随便找块绿地那都是美味,这些美味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野菜。
品春时鲜,不时不食,是中国人最擅长做的一件事。食野菜,也叫吃春。
所谓吃“春”,吃的是春天的颜色,春天的味道。
清明时节,最有代表性的野菜便是『艾草』。
艾草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很顽强,钻出石阶穿过石壁,菜地、杂草丛、石缝等,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生机勃勃,青翠欲滴。
清明吃艾,不仅是节气的习俗,也是春天的仪式感。
《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苹”,说的就是艾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古人在《诗经》里用艾草表达长相思的真挚恋情,而医者则是利用了艾草理气血、祛寒湿的药性,将其入药服用或外敷,亦或做成各种美味的佳肴,青团便是其一。
清明吃青团的食俗要上溯到清明前两日的寒食节,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之说,故而百姓熄炊,“寒食三日”。还将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但是在民间,禁火这一习俗一般认为是来自于春秋时期有独立人格的介子推,因不愿当官而被晋文公重耳不小心一把火烧死的故事。所以古人每逢介子推的忌日就禁止用火,光吃冷饭团。
因为寒食节和上巳节一般都在清明节前后两天,习俗都差不多,因此很多地方就将前二者与清明节放到了一起,在清明这天吃青团用以祭祀先人。
作为清明节寒食佳点之一,当时统称为"粉团",到明清时期,盛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因其色泽碧绿、生青,故名为"青团"。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路遇长安附近乡野小店,对胖乎乎绿油油的枣泥馅儿糕团爱不释口,写诗赞道“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这是历史上最早对青团的记载。
青团的青,过去用的是艾草,现在大多数是麦青。艾草香气较浓郁,适应力强,田间野地到处都是,南北皆能生长,因特殊的辛辣香,全株皆可入药。而麦青颜色浓郁,气味清香,无刺激性气味,还有股浓郁的麦子香。艾草需要经过小苏打特殊处理,去除苦涩味,步骤过于繁琐。而麦青只需要洗净榨汁即可食用,颜色还鲜艳,方便得多,如今许多售卖的青团大多用麦青制作。
艾草的品种很多,但都有股极为特殊的清香,不喜欢的人觉得有“中药味”,但拿来做成青团,反而有种相得益彰的感觉,尤其是咸馅,浓郁清香的猪油味和青草香,简直让人食欲大开。
《山家清供》里林洪描述了在浙江东嘉水心先生的家宴上,吃到的带有橘香的糕团“洞庭饐”,“采蓬蓬与橘叶捣之,加蜜和米粉作饐,合以叶蒸之。”这里的蓬便是统称为“蓬草”的青蓬(艾草)或绵蓬(鼠曲草)。将蓬草泥、橘叶汁、蜂蜜与米粉混合,拌匀后搓成合适的圆球,用一张橘叶包裹上锅蒸熟。这大概是最早艾草青团的做法。
江浙沪的清明节,祭祀祖先其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点心便是青团。
南方广阔,青团被赋予了更多的名字,上海宁波一带叫青团,苏杭叫青团子,南京叫春团或清明团,温州唤做清明饼儿,绍兴和丽水叫清明粿,金华一带喜欢做成饺子样被叫做清明饺;而在福建三明管它叫草果;福建仙游人则喜欢叫它“清明龟”;在四川,它被叫做叶儿粑或清明馍馍;湘西人叫它蒿菜粑粑;安徽人叫它蒿子粑;江西人叫它清明果;贵州人叫它清明粑;广东客家地区人们则习惯叫它艾粄或艾糍,在潮汕地区还有龟粿和桃粿两种形式。
对于他们来说,青团的味道更像是一种思念,一种传统的滋味与记忆,一种对逝去亲人与时光的缅怀。
如今青团的种类不断创新,冷吃热食,清蒸烘烤皆有,不仅仅用以祭祀,也被许多人当作春游小吃,用以迎接春天。而清明也不仅仅用以怀念先人,怀念故去的时光,更是期盼岁月美好。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采清明时节的艾草,加小苏打焯水去涩,与糯米粉混合做成绿色的外皮,揉成饼状,包进细腻甜美的雪菜鲜笋肉馅,或蒸或煎,入口是清爽的野菜香,软糯又有嚼劲。
让人惦念一整年的青团,换个形式一样也是春日味道。
食材
馅料:肉末300g、鲜笋200g、雪菜200g
盐适量、糖适量、生抽适量
面皮:艾草100g、糯米粉300g、粘米粉50g
猪油20g、温开水180-200ml
其他:小苏打2g、盐2g、粽叶适量
步骤
鲜笋、雪菜切成丁,和肉末放入一个大盆中,加入盐、生抽、白糖,沿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至上劲,放入冰箱冷藏腌制2小时左右,不赶时间可以腌制过夜。
这样可以让馅料味道更融合,还可以锁住肉汁,让肉馅中的油脂冷却下来,包的时候不容易散馅。
艾草摘取嫩叶部分清洗干净,可用盐水泡半个小时杀杀菌。
做青团的艾草要采用清明前的艾,这时候草是最嫩的,颜色也最翠绿,做出的青团口感最好。
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艾草,加小苏打,开大火煮。
艾草本身会有一些苦味,这是它的特别和芳香之处,加入小苏打焯水煮开后可以去除一部分的苦涩,还可以保留艾草碧绿的色泽。
煮开后转小火煮至锅中水慢慢变深绿色时关火。
将艾草捞出用凉水冲洗。
小苏打煮过艾草后,艾草表面会有一层黏滑的液体,需要冲洗干净。
将煮后冲洗干净的艾草切碎或用破壁机打碎。
将处理好的艾草泥倒入大盆里。
不喜欢艾草颗粒感的可以过滤后只取艾草的青汁部分去除叶渣,但是加了艾草碎的青团做出来会更绿一些,口感也更独特。
加入糯米粉和粘木粉。
做青团用的是水磨糯米粉,与干磨糯米粉相比,水磨糯米粉粉质更细糯柔滑,更干净,光泽度好,做出来的糯米食品口感更加软糯嫩滑又不粘牙。
加入适量的粘木粉可以更好的给青团塑型,蒸出来不容易软塌塌的。
如果想做出的青团表皮更加透亮清澈可以加入澄粉,同样可以中和糯米的粘性。澄粉和粘米粉可以都用或取一,但要注意用量,添加过多会导致青团太有嚼劲,冷却后太硬,没有软糯的口感。
慢慢搅成絮状。
根据粉类的吸水率适量加入温开水。
无干粉状态,再上手揉成面团。
将猪油加入,慢慢地揉进面团里。
直至面团表面光滑、软硬适中、色泽均匀即可。
将面团分成等份的小面团。
将小面团压成面皮,包入适量的馅料,捏拢收口,保证面团完全包裹肉馅料。
(就像包汤圆一样,只要不露馅就行)
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
稍微压一压成饼状。
可以让家里的小朋友参与进来,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放入蒸笼中,每个青团之间要间隔一些空间,蒸的时候会变大,以免粘在一起。
也可以在青团下垫上粽叶,不仅可以防粘,蒸出来还有股清香。
锅中大火沸水烧开,将蒸笼放上,蒸15-20分钟,蒸至表面鼓起颜色变深为宜。
关火焖2分钟后开盖,刚刚做好的青团嫩绿嫩绿,趁热给每一个青团再刷上一层猪油。
刷上油可以增加青团的颜色和光泽,以防止表皮发硬,也可以防止青团粘在一起。
刚刚蒸熟后的青团热乎乎的,色泽青翠,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凉了以后青团更是苍翠欲滴,秀色可餐。
做好的青团生胚,煎着吃也美味。
生胚放入锅中,刚刚放入时不要挪动,等底部定型。
待底部稍稍定型后,晃动锅身,让青团生胚彼此分离。
一面定型后翻面。
保持小火煎制。
时时翻面,保证熟度一致。
煎至颜色变深,两面金黄即可。
青团好吃,但糯米含量较高不易消化,肠胃功能不健全、胆囊炎、胰腺炎、糖尿病人、胆结石的患者、老年人、小孩应当适量食用。
高温使得青团的青变得暗黄,外酥里糯,经过高温艾草的香味更加浓郁,香酥可口。
碧绿的颜色,圆鼓鼓的身子,表皮有着肉眼可见的艾草碎,摸起来软糯有弹性,还未品尝艾草特殊的清冽香味便扑鼻而来。
糯叽叽的外皮下,浓郁的咸鲜味混合着艾草的独有的草汁香气,一口咬下去,脆嫩的笋丁、鲜酸的雪菜、适口的肉馅,咸酸适中,鲜脆爽口,肥而不腴。
煎烤过的青团艾草的清香更加浓郁,入口后糯韧绵软,就这样流逝的春天被停驻在了嘴里。
从内到外的鲜味,整个人都变得小清新了。
好一口春意。
图文:呵呵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