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凌晨4点,喀喇昆仑高原。
气温降至零下10度,呼啸的风声划破寂静。
「组长,血压偏低,必须尽快处理伤口。」医疗兵低声说道,眉头紧锁。
祁发宝团长躺在临时搭建的担架上,制服已被鲜血浸透。他的脸上有几道深深的伤痕,右眼肿得几乎睁不开。
「报告团长,援军还有20分钟到达。」通讯员匆匆跑来汇报。
祁发宝微微点头,突然用尽全力抓住医疗兵的手臂,声音沙哑:「陈红军呢?肖思远和王焯冉他们...找到了吗?」
医疗兵与通讯员对视一眼,沉默了。
远处,加勒万河的水流声依稀可闻。八小时前,这里曾是一片战场。
没有枪声,没有爆炸,有的只是拳头与钢管的撞击声,怒吼与呐喊声,以及冰冷河水中挣扎的喘息声。
680人(我发约80人,印方约600人),血战8小时,这是一场惊动世界的无声战争。
预谋已久的陷阱
2020年5月初,加勒万河谷地区。
「队长,印军又来了,这次带了测量设备。」哨位上的战士放下望远镜,向连队长报告。
这已经是半个月内印军第七次越线。自4月以来,印度军队不断在中印边境西段加勒万河谷地区挑衅,试图通过修建永久性设施改变边境现状。
5月6日,印军越线进入中国领土,公然在我方区域修建观察哨和简易工事。
5月22日,情况进一步恶化。印军在加勒万河上搭建了一座临时便桥,并在中方领土上铺设了直升机停机坪。
「他们这是要来真的。」边防连队长皱眉道,「必须向团部汇报。」
中方通过外交渠道多次交涉,双方于6月6日举行军长级会晤,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进行巡逻和修建设施。
然而,承诺很快成为一纸空文。
「他们清楚我们的巡逻路线和时间表。」祁发宝团长在团部作战室内分析,「这不是简单的挑衅,背后有更大的图谋。」
6月10日,印军再次越线进入中方实控区,试图拆除中方的临时设施。
印度十四军第三师在高层授意下,正在酝酿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
他们抽调了多个部队的精锐力量(近600人),组成一支特殊的伏击部队,前线指挥官是比哈尔团第16营营长巴布上校。
「这次要让中国人付出代价。」巴布上校在简报会上自信满满,「我们将引诱并俘虏他们的交涉小组,制造国际舆论,配合美国的对华政策。」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利用中方一贯的交涉惯例,设下陷阱。
河谷中的对峙
6月15日下午,加勒万河谷。
天空阴沉,暴雨将至。
祁发宝带领交涉小组向约定地点前进。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他们只携带基本装备,没有任何攻击性武器。
「感觉不对劲,他们人数太多了。」通讯员小声提醒。
透过轻薄的雾气,远处河谷对岸已经聚集了大量印军。他们并非常规的交涉小组,而是全副武装的部队,手持钢管、棍棒和盾牌。
祁发宝沉默片刻,眼神坚定:「按原计划前进,同时向后方发送警戒信号。」
他明白,如果此刻后退,将会被对方视为软弱,只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双方在河谷中相对而立。加勒万河的水流湍急,水位刚好及膝。
「根据我们之前达成的共识,你们必须撤离这一地区。」祁发宝站在河水中央,声音沉稳有力。
对面的巴布上校冷笑:「你们违反了边界协议,我们有权采取行动。」
「这里是中国领土,」祁发宝指向不远处山壁上醒目的「中国」二字,「请立即撤回到实控线以外。」
巴布没有回应,而是挥了挥手。数十名印军士兵立即涉水向中方阵地逼近。
「站住!」祁发宝伸出双臂,挡在最前方,「再前进一步,后果自负!」
一名印军士兵突然推搡祁发宝,局势瞬间紧张起来。
「团长!」战士们紧张地喊道,试图将团长拉回。
但为时已晚。
血战八小时
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
印军蜂拥而上,将祁发宝团长团团围住。他们挥舞着钢管和棍棒,毫无预警地发起了攻击。
「他们有备而来!」祁发宝高声喊道,同时迅速组织起防御,「保持队形,互相掩护!」
陈红军营长带领几名战士迅速渡河增援。他们手持警棍和盾牌,与数倍于己的印军展开了激烈搏斗。
「团长受伤了!」有人喊道。
祁发宝的头部被重创,鲜血顺着脸颊流下,但他依然站立着,高呼:「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
陈红军冲到团长身边,掩护他向后撤退。然而,他很快被印军包围。
「撤回去!命令后方增援!」陈红军对身边的战士喊道,自己却迎向敌人,为团长和战友争取时间。
在那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陈红军遭到了印军的疯狂攻击。他的右眼被打伤,腿部和胸部多处骨折,最终被打倒在地。
然而,即使倒地,他仍然高喊着战斗口号,试图爬起来继续战斗。
此时,年仅19岁的战士陈祥榕冲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