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2020年6月15日,中印边界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了一场引起广泛关注的严重冲突事件。

这次对抗虽然没有动用现代化武器装备,却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带上演了一场原始而惨烈的搏斗。

中方约80名官兵与印方近600人,在冰冷的河谷中厮杀长达八个小时,用棍棒、石块和徒手进行殊死搏斗。

这一事件不仅成为两国边境紧张局势的标志性事件,也让大家聚焦于双方的人员伤亡状况,引发了对高原边境安全与地区稳定的深刻思考。

1

加勒万河谷静卧于海拔4150米的高原之巅,四周环绕着多座6000米级雪峰,河谷自身深达1600余米。

什约克河在此处河床宽阔,河口处达1.3公里宽,西岸矗立着印藏边境警察(ITBP)的营地,还建有一座位于河床上的直升机平台。



加勒万河向东直线延伸约4.3公里后,突然折向南方,形成一个直角弯。实控线沿着北方的山脊线延伸,并在此处与加勒万河交汇。

正是在河道转弯处,有一块三角形乱石滩,面积约2200平方米,三边长度分别为62米、76米和84米。

这片三角地的背后是一道约80米高的近乎垂直悬崖。

这三角地,毫无疑问属于中国的实控区域。



然而近年来,印方却不断蚕食我方领土。尤其到了2020年,印军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竟在4月开始于缓冲区修建道路和桥梁设施。

5月6日凌晨,印军越线进入中国领土,设置障碍物阻挠我方正常巡逻,刻意挑起事端,企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现状。

5月8日,印军在湍急的加勒万河上用石块搭建简易过河点,直接通向三角地。

到5月22日,印军更加大胆,用铁板在河道架设了便桥,还在三角地中央铺设了直升机停机坪地基。

面对印方步步紧逼,我方不再容忍,派士兵前往拆除印方设施,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为防止事态升级,应我方提议,2020年6月6日下午,印度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辛格中将与我国南疆军区司令员柳林少将在摩尔多边境会晤点举行军长级会谈。双方达成协议:象征性脱离接触,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

我国向来恪守承诺,会谈后严格按规则行事。但印方却另有打算。



2

遵照会谈协议,我方拆除了对峙点的帐篷等设备。然而印军不仅没有后撤,反而大规模增兵。

见印方如此不讲信用,为阻止其继续蚕食领土,我军重返实控线,并派工兵在加勒万河谷拐弯处的PP14(印军第14巡逻点)附近搭建临时营地,做好应对准备。

6月10日,印军越线进入我方实控区,企图拆毁我军设施,双方爆发激烈冲突。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双方用棍棒、石块等进行原始对抗。最终我军以少胜多,将印军驱离营地,双方均有人员受伤。

6月13日,我军在冲突点增派兵力,严阵以待。6月14日,双方再次出现对峙和互掷石块的情况。

6月15日,一场气壮山河的战斗在这片高原上拉开帷幕。



下午五点左右,一群印军在桑托什·巴布上校带领下,公然违背协议越界在我方实控线一侧搭建帐篷。

"长官,第二顶帐篷已经开始搭建了,"一名印军士兵向巴布上校报告,"中方暂时没有反应。"

巴布上校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很好,加快速度。记住,今天的行动必须在天黑前完成。"

就在印军忙于搭建第二顶帐篷时,我边防团团长祁发宝带领十余名官兵前来交涉。

祁发宝,1979年3月出生于甘肃武威,1997年入伍,曾任新疆军区札达边防营营长、兰州军区某边防营营长。因军事素养过硬、指挥能力突出,被调至中印边境担任团长。

"团长,您看那边,"参谋指着远处的印军,"他们又在搭帐篷了。"

祁发宝眯起眼睛观察片刻,说道:"准备一下,我亲自去交涉。"

"带多少人去?"参谋问道。

祁发宝思考片刻,说:"十个人足够,主要表明我们交涉的诚意,避免对方误判。"

他点名陈红军营长随行。陈红军是祁团长的甘肃老乡,今年33岁,两当县人,不仅是心理学硕士,英语也很流利,是谈判的理想人选。

"团长,十个人会不会太少了?"陈红军担忧地问,"要不再多带些弟兄?"

祁发宝轻轻摇头:"应该问题不大。军长级会议刚结束没多久,印方应该不会这么快翻脸。毕竟印度作为大国,多少要讲点信用。"

见团长如此说,陈红军不再多言。但祁发宝还是谨慎地补充道:"不过为防万一,你再选一个战斗力强的班跟着我们一起去。"

陈营长立即挑选了一连下属的三班,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锐小队。班里有个名叫肖思远的战士,陈红军特别嘱咐他:"小肖,这次你负责录像取证,如果发生冲突,你不要参与,专心记录。"

肖思远拍拍胸脯保证:"没问题,营长!保证完成任务!"

三班里还有个叫陈祥榕的年轻战士,福建宁德平南县人,刚满19岁,入伍不久。因为年纪小,平日里陈红军格外照顾他。陈祥榕爱吃橙子,每次陈红军收到家里寄来的橙子,总会留几个给他。

出发前,陈红军把一面盾牌交给陈祥榕:"要是真打起来,他们多半会用石头砸,你用盾牌护好头和脸就行,应该没大问题。"

陈祥榕接过盾牌,眼神坚定地说:"营长放心,要是打起来,我就站在您身边举盾牌保护您。这些阿三,我们不怕!"

陈红军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有志气。不过记住,我们是去交涉的,不是去打仗的。"

就这样,祁发宝团长带领十人小组前往加勒万河谷三角区。他们沿着河谷艰难前行,虽然已是6月,但河谷温度仍在零下,河水中漂浮着冰碴。



路上,祁团长不时回头询问陈红军:"小陈,还有几个月当爸爸?"

陈红军不好意思地笑了:"还有5个月。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妻子说想要个女儿。"

祁团长微笑着说:"女儿好啊,贴心。等孩子出生了,我去看你们。"说完,他的表情忽然变得凝重,"小陈,今天感觉有点不对劲。双方会谈才结束9天,印军为何又越界?如果情况不妙,你先回去搬救兵。"

陈红军明白团长是在照顾即将为人父的自己,点头应道:"明白,团长。"

几分钟后,他们到达印军越界点。这里一边是陡峭悬崖,一边是冰冷的加勒万河,地形狭窄险峻。

祁团长刚到达,就看到十几名全副武装的印度士兵站在那里,个个戴着头盔,手持武器。

看到这一幕,祁团长心中警铃大作:不好!

3

"小陈,情况不对,立即回去报信!"他压低声音对身后的陈红军说道。

"什么情况,团长?"陈红军警觉地问。

祁团长指了指对面:"看他们的装备,全副武装,头盔、武器一应俱全,这不是来谈判的姿态,是来打架的!"

陈红军见事态严重,带着一名士兵火速返回营地搬援兵。

看到中方只来了几个人,印军士兵们难掩喜色。他们的陷阱奏效了!印方精心选在会谈刚结束的时机挑衅,预判中方会派高级军官前来交涉,正好可以趁机擒获中方军官,抢占地盘,制造既成事实。

眼下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中方军官不仅来了,而且人数寥寥,甚至没有全副武装!

一名印军士兵吹响了尖利的哨声。

哨声响起的瞬间,山窝里突然涌出数百名印度士兵,身穿防刺服、头戴钢盔,手持铁棍、榔头和盾牌,人数大约有600余人!

这些武装印军一看到中方团长,立即蜂拥而至,越过河道,黑压压挤满了三角地附近的河滩,想靠人多势众迫使我军就范。

"狡猾的阿三!"祁发宝在心中咒骂一声,但他和身边的士兵毫不退缩。他对身后的肖思远说:"小肖,今天可能有硬仗要打,你专心拍摄取证,不要动手,有我们在!"

祁团长这样叮嘱是因为肖思远即将结婚,婚房都已准备好了。这小伙子平日仗义,一旦打起来难保不会冲动,万一出事,婚事也就泡汤了。

肖思远心领神会:"团长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取证的。"但他的眼睛却一直盯着那些来势汹汹的印军,手指不自觉地握紧了。

接着,祁团长独自走向那群印军。他站在河边,双臂张开,挡在印度士兵面前,用英语厉声喝道:"你们必须立即离开!你们破坏了共识,将承担一切后果!"

"这是我们的土地!"一名印军指挥官用蹩脚的英语回应,"你们才是入侵者!"

祁团长寸步不让:"历史清清楚楚,地图明明白白。这里是中国领土,由我们管辖。立刻退回去,否则后果自负!"

印军完全无视他的警告。几名印兵已经逼近祁发宝面前,祁团长仍然要求他们后退。这时,一个带有华人面孔的印军士兵伸手猛地推了祁发宝一把。

这一推点燃了祁团长的怒火,他右拳直出,重重打在对方脸上。那名印军士兵当即倒在冰冷的河水中,因为身穿厚重防刺服,在水中挣扎半天才爬起来。

"打!"印军一声令下,十几个人围攻祁团长。

祁团长毫不畏惧,抢过一根铁棍,与对方展开激烈搏斗。他出手迅猛精准,印军士兵纷纷中招倒地,没人能近他身。

我方其他士兵见状也立即参战,虽然人数悬殊,但气势如虹。印军虽人多但战斗素养明显不如我方训练有素的士兵。

天色渐暗,继续这样下去,我方寡不敌众终将吃亏。祁团长对几名士兵喊道:"撤到河滩上!地形更有利!"

他们边战边退,撤向河滩。就在这时,一块巨石从空中飞来,正中祁团长左前额,他顿时鲜血如注,踉跄着倒在河滩上。



"团长!"我方士兵惊呼。

那些印兵见祁团长倒地,更加猖狂,举起铁棍向他围拢过来。

原本在一旁录像的肖思远见团长遇险,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摄像机藏在石堆里,抢过一根铁棍,怒吼一声:"敢伤我团长!找死!"随即如猛虎下山般冲入人群,奋力救援祁团长。

年轻力壮的肖思远爆发出惊人战力,手中铁棍翻飞,一连击倒数名印军,那些印兵见他凶猛,不由自主后退几步。

"小肖,我没事,别管我!"祁团长挣扎着站起来,抹去脸上的血,继续战斗。

而此时,回去通报情况的陈红军已经抵达营地。天已经黑了,他一进营区就大声喊道:"全体官兵紧急集合!准备登车!印军在偷袭我们的人!"

营地里的士兵们一听,如临大敌,迅速抄起狼牙棒和铁棍,来不及穿戴钢盔和防刺服,轻装上阵,纷纷登车出发。

"别磨蹭!速度再快点!"陈红军并没有留在营地指挥,而是亲自带队出发。

"营长,车子简直飞起来了!"中士何俊感叹道,"从没见过营长这么着急。"

车队很快到达河谷附近,由于道路不通,陈红军命令下车步行。随后,他带头蹚过齐腰深的冰河,不顾5000米高原缺氧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方冲去。

4

跟在后面的士兵们在悬崖和滩涂间艰难奔跑。在这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普通人走路都困难,更别提奔跑了。但我军战士顾不得这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前进。有几名士兵因为跑得急,不慎滑入冰冷的河水中。

班长王焯冉见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王焯冉是河南螺河市黑龙潭人,今年24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士。

"兄弟们撑住!"他大喊一声,毫不犹豫跳入冰冷的河水,一个接一个地救起落水战友。当救到最后一名战友时,他已精疲力竭,双腿因长时间浸泡在冰水中而麻木,但他仍咬牙将那名士兵推上岸边。

"班长!抓住我的手!"岸上的战友向他伸出手。

王焯冉用尽最后力气够了一下,却没能抓住。湍急的河水瞬间将他卷走,他的身影在黑暗中渐渐消失,只留下一句未完成的话:"告诉...我妈...我..."

支援部队没有时间悲伤,他们擦干眼泪,继续向前冲锋。陈红军让何俊留下来照顾落水的战友,自己则带着十几名士兵火速赶往冲突地点。

抵达三角地时,陈红军看到一个浑身是血的身影正在与数十名印军搏斗,衣服已经被撕烂,脸被鲜血覆盖,但仍然顽强地站立着,没有退缩一步。

那是祁发宝团长!

"保护团长!"陈红军一声令下,带着两名盾牌手,冲入敌阵,用身体和盾牌隔开印军,掩护祁团长转移到安全地带。

"营长,你们来得正好!"祁团长虚弱地说,"小心,他们人多!"

"团长,您先休息,这里交给我们!"陈红军迅速接管战场,指挥官兵向有利地形转移。

就在这时,他看到几名战士被对方围攻,二话不说,转身带领几名官兵再次冲锋救援。

"干部跟我顶在最前面,义务兵往后靠!"陈红军一边冲锋一边高喊,"保持阵型,不要慌!"

上等兵杨旭东亲眼目睹了这一幕——面对人多势众的印军,陈红军始终冲在最前面,毫无畏惧。

陈红军冲进印军时,年轻的陈祥榕紧随其后。不远处,肖思远已被几名印军打倒在地,满身是血,情况危急。

"肖思远!坚持住!"陈红军大喊一声,立即奔过去救他。

几十名印兵见状,围拢过来,挥舞着铁棒朝陈红军袭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