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学习一下当父母的批评被当成耳旁风:揭秘缺乏羞耻感的儿童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对我们的教育和批评置若罔闻?为什么他们似乎完全没有羞耻感,甚至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毫不在意?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羞耻感的缺失。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羞耻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教养和互动逐渐建立起来的。当孩子缺乏羞耻感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对父母的教育和批评无动于衷的状态。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理解羞耻感是如何建立的,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它与自我认知、社会规范以及对他人的感受密切相关。当孩子缺乏羞耻感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反思,也难以感受到父母的教育和批评带来的心理冲击。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过度保护或放任: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或者在教育中缺乏明确的界限,孩子可能会缺乏对行为后果的感知。例如,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总是替他们掩盖错误,孩子就无法体验到羞耻感。其次是批评方式不当: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习惯用严厉的批评甚至羞辱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防御心理,将父母的批评视为一种攻击,而不是一种帮助他们成长的机会。最后就是缺乏情感连接:羞耻感的建立需要一个安全的情感基础。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情感连接,孩子就难以感受到父母的批评背后是爱与期待,而只是将其视为一种外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