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NOA智能辅助系统驾驶的小米SU7撞向水泥护栏,引发大火。

这起被公众称为“小米造车时代第一案”的事故,不仅撕裂了三个年轻生命与世界的关联,也折射出智能驾驶狂飙突进中暗藏的多重危机。

那些曾被雷军称为“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技术参数,在真实世界的复杂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事故车右前侧撞上隔离带的偏置碰撞场景,曾在中保研64km/h测试中获得G级评价,但97km/h的现实冲击打破了实验室安全边际。更值得警惕的是,车企引以为傲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此次事故中疑似失效。



小米官方承认其AEB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而行业测试显示,即便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对施工路障的识别成功率也不足60%。这种技术边界的模糊性,与发布会上“135km/h刹停”的宣传形成反差,也暴露出智能驾驶从“实验室神话”到“现实场景”的落差。

小米在事故次日即公布了27分钟内12次系统交互的完整数据,精确到方向盘转角22.0625度的细节,但却与家属“从未接到慰问电话”的控诉形成鲜明对比。小米在最初的回应中,暗指驾驶员不是车主的说辞,显得冷静而冷血,也引发了更多的质疑。

刺痛公众神经的,还有碰撞后车门未能自动解锁的生死困局。尽管小米用户手册提及“机械应急拉手”,但在电池包严重变形、电气系统失效的极端场景下,这种设计能否真正打开生命通道?据清华大学新能源车辆研究中心数据,在2024年全球电动车事故中,碰撞后起火概率达传统燃油车的3.7倍,而车门电子锁失效导致延误救援的案例占致死事故的19%。国家缺陷产品召回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17款电动车因“断电后门锁失效”被召回,暴露出电子架构安全冗余的行业性缺陷。

此次事故也撕开了智能驾驶狂热的另一重面纱:在比亚迪掀起“智驾平权”运动、10万元车型标配高速领航的行业浪潮中,安全冗余正被成本控制悄然侵蚀。有工程师透露,某推行智驾平权的车企销售端泊车演示失败案例逾百起。这种“硬件先行、软件期货”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将用户置于技术迭代的试验场。

小米虽强调了“警方主导调查”的程序正义,但自动驾驶特有的算法黑箱、人机责任模糊等难题,使得大量类似案件调查周期超过18个月。当车企既是技术提供方又是数据控制者时,即使是“第三方调查”,也难免陷入公信力困境。

要跨越这场信任危机,小米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重构安全体系。首先是技术层的“失效-安全”机制,要在纯视觉方案中引入多传感器冗余,将AEB响应范围扩展至更多障碍物,针对高速碰撞场景强化电池包结构性防护,建立超越国标的安全阈值。其次是人文层面的“生命优先”响应。可以借鉴特斯拉CEO亲赴事故现场的经验,建立“15分钟家属接触-48小时技术解读-72小时赔偿启动”的应急框架。将冷冰冰的数据通报,转化为有温度的生命关怀。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行业标准的重构。国外正在推行的“自动驾驶数字黑匣子”制度值得借鉴——强制记录碰撞前30秒的传感器数据、系统决策日志,经区块链加密后供多方查验。唯有建立开放透明的技术伦理共同体,才能避免事故调查陷入数据的“罗生门”。

调查还在进行,一切尚无定论。但无论结果如何,在智能驾驶从“辅助”迈向“自主”的临界点上,小米的事故恰似一记警钟:任何技术进步都不能凌驾于生命之上,比“重新定义驾驶”更迫切的,是重新定义车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作者:曹刚

编辑:施雨

编审:潘高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