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25年3月20日,“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1 |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展览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陈晓阳、熊迅担任策展人,汇聚了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艾金·基·查尔斯、何锐安、阮纯诗、娜塔莎·通泰、秦晋、周滔、阿尔尤·达努西里、鲍江、凯瑟琳·雷·利马约、邱垂珍、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张静红等12位艺术家与人类学家的精彩创作,展期将持续至5月11日 。
展览现场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录像艺术在非西方世界迅速传播,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与此同时,人类学家通过“影像赋权”帮助田野伙伴表达自我,艺术家则借助民族志视角深入地方文化,探索创作新路径。这种发展使得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发生转变,为文化叙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影像为核心,呈现了艺术家和人类学家长期在地创作的成果。通过这些影像,观众得以窥见被动的亚洲叙事之外,那些以往被忽视的微观世界与个体声音。展览还结合了不同的情境装置,为观众带来微妙的具身体验,展现出山岳、海洋、岛屿、雨林、港口、社区、村落及其中人群“映像”的对照与交叠。在展厅中间区域,策展过程中不同学科参与者的误读、对话与理解过程也得以呈现,开放式的问题结构则提醒着人们“我们”这一概念的模糊性与多义性所带来的风险。
展览现场
策展人陈晓阳表示,本次展览有意模糊学科边界,弱化专业中心主义,旨在去除知识标签,以影像作品为核心构建多维感官现场。这样的安排不仅能考察创作者的思考、问题意识和视觉叙事在现场的穿透性,也希望观众能凭借自身感受与直觉,创造属于自己的观看路径,通过作品中亚洲南方的图景、故事与经验,思考“我们”的认知构成,理解“目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探寻未来的视角。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持续追问“我们是谁?”这一核心问题。这里的“我们”,既指影像作品与装置中出现的人物及其生活世界,也涵盖作品背后人类学者和艺术家的认知与主张。这种合作不仅延续了双方所在领域的潜在脉络与表达取向,更试图探索一个更大的人文关怀与影像表达共同体的可能性。而这个共同体的目光,不仅来自人类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和美术馆,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每一位展览观看者的目光。
展览现场
“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1 |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亚洲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平台,通过艺术与人类学的对话,激发人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探寻未来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何锐安,《花园中的石油城远景》(定格), 2024年
凯瑟琳·雷·利马约,《我们携带的东西》2025年
阿尔尤·达努西里,《边缘笔记(定格)》, 2019年
艾金·基·查尔斯, 《拉马-拉马》(定格),2022年
艾金·基·查尔斯, 《路径》(定格),2019年
鲍江,《新年好》(定格),2008年
娜塔莎·通泰, 《烈焰中的花园》(定格),2023年
秦晋,《两个父亲》(定格),2024年
邱垂珍,《回家的时间 回家的途径》(定格),2018年
阮纯诗,《如何让世界更好》(定格),2021年
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共振?:存在状态与机场声音环境》(定格),2025年
张静红,《空调和城市》(定格), 2015年
周滔,《大数据之轴》(定格),2024年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