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光

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珠海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士、教授

我在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接着到高永坚先生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和毕业留校后的几年里,我很荣幸能追随在先生身边,深受先生影响。至今,先生清高、豁达、执着的人格魅力,一直激励着我。

1986年年底,先生带着刚入门的我去迎接他的老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郑可先生。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的院长,当时高先生已年过60,但对他的老师仍然毕恭毕敬,晚餐中不断给郑先生倒茶,无微不至。先生给我上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入门的第一课。


■高永坚蓝釉提梁壶

高永坚先生17岁时在广西进入郑可先生的工作室,后辗转广州和香港,做了7年学徒,关系非同一般。两位老人一见面,我立刻就感受到了他们之间亲密的关系。用餐期间,两位老人谈了很多,从饮食谈到餐具,从建筑风格谈到室内装饰,从香港谈到内地,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谈到包豪斯,话题始终围绕设计与设计教育。作为后学晚辈,能够一入门便亲耳聆听设计界两位德高望重的大师的教诲,实在是我的福气。其中关于设计实践的强调,包豪斯课程体系的引进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等话题,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前卫的,而且极具划时代意义。

现在追忆高永坚先生,有很多地方值得再次钩沉。他是国内八所美术学院里,首任非国油版雕专业背景的院长。高永坚先生和他同代人一样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出生于1926年的广州,1940年,高先生被选拔公费进入了桂林甲山德智中学。在桂林,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郑可先生。曾留学法国的郑可先生,一直践行着技术与艺术统一的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开始了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探索。可以说,高永坚先生就是这个探索所取得的一个成果,他跟随郑可先生学习雕塑,学习设计,全盘接受了郑可先生的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理念,包括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他任广美院长之后,认为工艺美术必须转型,必须向现代设计的方向发展,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发展工艺美术,也要走现代设计的道路,就是走包豪斯那条路。

因此,在专业上,高先生具有发展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前瞻性,在行政上,他具有保障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在广州美术学院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型中,起到了舵手般的关键作用,为全国设计教育改革作出了示范。也因为这样,才有了广州美术学院后来在设计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和新成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走在八大美院之前列。

作为导师,高永坚先生胸怀宽广,包容阔达,对研究生的培养,他因材施教,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长处,让学生按各自的想法去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从观念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因此,他的学生大多都成为了设计界不同领域的佼佼者。

作为艺术家,高永坚先生对陶瓷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具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的工匠精神。高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晶。对宋官窑的研究,如造型准确度、釉色配方,烧成工艺每一个细节,高永坚先生不仅有详细的数据,还积累了丰富的烧制经验,代表着我国南宋官窑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可以说,高先生的教导,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和设计理念。

在高先生故去多年后的今天,再次追忆他,我想,先生为追求更新更高的理念和目标,敢于大胆舍弃自己已取得的成果的精神和勇气,依然值得今天的后辈学习。因为,高永坚先生是一位陶瓷专家,在古陶瓷鉴定,陶艺创作,尤其是宋官窑研究等方面,他的水平都是全国顶尖的,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从美术学院的发展大局着眼,认定工艺美术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必须走现代设计的道路,最终建立了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因此,高永坚先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吴卫光口述,梁志钦整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