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揵篇》共分为三个部分,此为第三部分,讲了说客策略三大关键环节。鬼谷子向其弟子传授,当面对难以说服的君主时,应如何灵活应变,进退自如,既能以正当之理进取,亦能以正直之心退却,确保自身安全无虞,实现全身而退的高超智慧。
身为臣属,务必透彻掌握君主的资源与合作的底线,明了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行动可达成的极限,切忌过度施展以致适得其反。这正是《内揵篇》的言外之意,对于现代职场中,如何应对各色各样的老板,也有同样的启迪意义。
鬼谷子倡导的“合则共谋,不合则散”的处世哲学,在当时可谓大逆不道,因为古代的帝王最为珍视臣子的绝对忠诚,任何形式的敷衍或虚假忠诚都不可容忍,这也导致了鬼谷子的著作后来不幸被列入禁书之列。然而,其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一、原文与翻译
原文: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测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翻译:
由道德、仁义、礼乐、计谋这几方面开始,首先混合《诗经》、《尚书》里的道理,用来验证自己的计谋有什么好或者是坏的地方,考虑什么东西要去掉或者添加。必须要由外至内去明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有关数据,这样,就可以揣测及策划未来的事情,出现疑难的事情可以作出决断,使得策划的事情没有计算失误,从而建立功业,树立榜样。治理万民,使其安居乐业,这叫做巩固关系而达致内部同心合力。
若君主昏暗无能令局势不能治理,民众动乱而不醒觉,那就要巩固与君主的关系来劝告他改正。如君主内心自鸣得意,不采纳外来的意见,应该用飞扬激昂的言辞去游说。如果是君主命令自己前来的,就应该接受命令而趁机将其驾驭。如果君主想把自己除去,应该向他直接指出他这样做的话所面对的危险,事情就可能因此而转过头来出现变化的机会。如果完全不知道君主心里面想些什么,那激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二、对内揵篇的理解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 “由”就是按照哪一条路子走,顺着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这些方面来进言。先讲好的、冠冕堂皇的,什么人权、自由、民主等。“先取《诗》《书》”,《诗经》和《尚书》是当时大家熟知的经典,是大家引经据典的材料,引用其中的语句,自然让人信服。“混说损益”,还不纯说,要混说,加加减减,加油添醋。反正只要言之有据,合乎自己讲的目的就行,然后对方一定听我的。
“欲合者用内”,如果你接触这个君王,觉得可以共大事,就要用内揵的功夫,机不可失,非把这个国君的心打动不可,让他跑不掉,老子就要借你的势来成事。同时,国君觉得你魅力无穷,对你言听计从,你就成了头号军师,如鱼得水,就像刘备对诸葛亮一样。
“欲去者用外”,如果你在谈的某一个阶段发现不对劲,比如不大喜欢跟这个人长久合作,也很难长久合作,说不定将来有“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或者这个人是扶不起的阿斗,总有一天你要离开,那就不要再拉近关系了。所有的筹码不要乱用,注意力要摆在外头,说不定还有别家老板适合你。退一步海阔天空,此时就不要再进一步了,统统用虚招,开始往外做部署。
这就如同,我们现代人在职场,一个人曾经很重要,如果他有一段时间开会也不来,或者来一下也是一直看表,说今天有约,明天有约,就先离开了,这就是在“用外”,准备另谋高就了。
“欲去者用外”, “用外”有什么好处呢?既然不愿意在这里再深入发挥你的长才,就不要再深入,将来离开的时候,也不会知道太多不应该知道的东西。如果决意要走,还拼命往里面钻,等到什么机要都知道了,人家还会放你走吗?
“欲去者用外”,既是自保,也是职业道德。一切到此为止,不要知道太多内情,人家告诉你都要说没兴趣,不然知道的机密太多,要走的时候也走不了。一旦走了,还得小心被灭口、被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