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办好乡村养老食堂需政府市场双发力

近日,重庆市垫江县红光社区开办的食堂受到关注。该食堂以“公益+低偿+市场”的运营模式,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一荤一素一汤最低只要5元。这种政府扶持、企业让利、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社区老年食堂公益与盈利平衡的难题。不只是垫江,近几年,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推行开来,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了健康实惠的热乎饭。

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缺乏必要的烹饪能力,自己做饭还存在用电用气的安全风险,因此普遍存在吃饭凑合的情况,做饭难、吃饭难是很多老人每日面临的烦心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成为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高龄、空巢、失能老人,助餐服务是他们的刚性需求。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加强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这既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

乡村养老食堂能够解决的,不只是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这些食堂既能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便捷、实惠、健康的餐饮,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为老人搭建起社交平台,让他们在就餐之余,交流情感,排解孤独,丰富精神生活。与此同时,还能通过日常的就餐服务,将分散居住的老人紧密联系起来,以便及时发现独居老人的异常情况。比如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的丁家桥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丁家桥村把废弃的村小改造成老年食堂,以“村民自带菜+一元购饭”的模式运营,村民也乐于每天相聚食堂聊天、下棋。去年10月某天,村民刘友枝突然没来食堂吃饭,大家发现异常后赶去探望,才得知她因生病无法下床,老人随后被紧急送医,所幸救助及时没有大碍。可见,乡村养老食堂还可以发挥社会照护功能,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然而,与农村老人多样化的需求相比,部分乡村的养老食堂虽已建成,却难以长期稳定运营。这是因为农村老人收入相对较低,支付能力有限,而乡村养老食堂多为公益性质,大部分依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营,食材成本、人力成本高,客单价、利润率低,食堂的运营资金缺口较大,进一步制约了食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有的乡村养老食堂还存在口味不符合老年人的用餐习惯、食堂员工少无法照顾到每一个老人、助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乡村养老食堂办得好、可持续,既要靠政府层面继续引导和支持,也需要探索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老年食堂的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乡村养老食堂的建设和运营;村集体经济也应发挥反哺作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盘活集体资产等方式增加收入,为养老食堂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依靠多方力量进行专业化运营。如积极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研究并拓展老年食堂的服务网络,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提供补贴等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老年食堂运营的积极性。比如,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通过“个人掏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慈善捐一点”的方式,拓宽资金保障渠道,有效推动老年助餐服务的发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供销合作社创办的农村共享食堂,通过市场化经营贴补老年用餐,确保了共享食堂的持续运营。

进一步来看,要把养老食堂这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还要从优化服务入手。我们也呼吁专业的营养师来支持乡村养老食堂建设,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通过合理搭配食材,控制食物的种类和分量,为患有基础病的老人提供合适的餐食,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病情,健康生活。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食堂这个小小的饭碗里,装着的不仅是饭菜,更是社会的良心与责任,是老年人的幸福与希望。希望每个乡村养老食堂都能日日炊烟起,让每一个农村老人都能吃饱吃好、安享晚年。(韩松妍)

来源:农民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