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彭远文。
他先是在公号上写文章,呼吁把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加到每个月800元。文章被删,他就再写;然后是做视频,录十多个视频,每个都长十几分钟。在视频号、快手和小红书上发布。
有一天他感叹,自己视频号涨了很多粉,那些人一看就是自己的“目标受众”,也就是农村老人。他们更习惯点赞,而不是评论(那要打很多字);根据头像,也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
他说自己受到鼓舞,也感到心酸。
我感到的是惭愧。我经常转发他的文章和视频,但是也没有每一篇都转,有时候觉得主题重复,有时候是只是懈怠——而要坚持发声,肯定艰难得多了。
还有一个惭愧的原因是,我妈妈其实也是他呼吁要改善待遇的收益人群。我妈每个月养老金120多块,现在涨20元,可能到140多。
因为我爸是退休教师,每个月有三千多的退休金,他们在老家的生活不成问题。但是扪心自问,我写那么多文章,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妈妈呼吁吗?
我当然也写过,还做了一条视频,但是在被删后我就放弃了。自己想办法多挣800元,比让妈妈的养老金涨到800,肯定要容易多了。我想很多人都是和我差不多的思维,于是,就任凭这种分配的不公平继续下去。
这也是一种躺平。选择持续发声呼吁,很大概率也没有效果,反而让自己受气,不但可能删帖封号,也会遭到很多攻击,甚至很多来自农村的人的攻击(他们更爱国家而不是父母)。
这都是借口。
彭远文是媒体人,之前曾在央视、凤凰网、新京报工作过,前两年辞职成为自由人。但是离开媒体,反而让他获得了真正的表达欲。他持续写作、输出,看上去锁定了自己真正的主题:为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发声,直到局面获得改变。
这是真正的媒体。只不过工作人员只有一人。
早上也看到“基本常识”的文章,感叹现在媒体在大企业事故后只能“采访客服”的状况。客服是每个人都能联系的,回答也是标准口径,因此从客服那里得到的回复,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采访。
不过这就是现在“媒体”的常态。我们也已经习惯这种常态了。
彭远文的努力,反而让我有点“不习惯”。有时候感动,有时候又觉得是被鞭策:局面很坏,但是作为一个表达者,仍然有可以做的事。不用过多考虑“结果”,因为“做”就是有意义的。
而且我也发现,他的努力似乎也有效果。现在那些“专家”也开始不断回应农民养老金问题。让问题不断被提及,就已经是一种成果,值得大家记住并感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