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到底能不能防老?孩子是有出息好,还是没出息好?
这是一位名叫高建勋的老人,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
一天深夜,他突然在家摔到了腰,被救护车送来医院时,老人步履蹒跚,连走路都很艰难。
医生担心老人自己一个人没法做检查,于是询问老人有没有可以来照顾的家人。
老人却说:“没有别的家人,我可以自己给我自己签字。”
这时,一个好心的小伙子上前来,搀扶着老人,带他去做了检查。休息的空隙间,老人这才对外人道出自己的不容易。
原来,老人年轻时独自养大了三个女儿,还送她们去澳洲留学。
本想等女儿们回国后,自己就可以享福了,谁知她们都不约而同地留在了国外。
这些年,三个女儿也不是没想着将老父亲接过来一起住,但高建勋老人却认为国外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不如住在老家安心。
造成如今的局面,真是令人痛心又感慨。
2024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22%左右。
武汉大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赵耀辉教授,曾做过一项调查测算:
当前我国传统家庭结构正在被慢慢打破,独居老人逐渐增多,子女倾向于流动至大城市或国外。
调查推断,目前60岁以上的独居人口已经达到了1.6亿左右,并且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独居比例上升极快,占到目前独居老人数量的一半。
许多子女和父母之间最大的隔阂——无法跨越的距离,已然渐渐演变为了一种“新型不孝”。
很多年轻的父母浑然不知,还逢人就炫耀子女有出息,殊不知,真正的分离才刚刚开始。
代际剥削
你对自己以后的养老生活是如何畅想的呢?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辛苦付出一辈子,将儿女养育成人,是时候该好好享受了。
可儿女的学费、婚姻大事、育儿成本,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压在肩上,让人没有喘息的余地。
在代际之间存在着非常残酷的“代际剥削”,指的是不同代际之间发生的经济成本或感情成本的剥削现象,主要产生于家庭成员之间。
即使老人们拼尽全力将子女们托举至高处,得到的养老回报也微乎其微,甚至一些老人受到儿女排挤,认为自己成为了孩子们的“负担”。
调查显示,此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明显,因为代际剥削,农村老人的自杀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我们不禁要问:“明知没有回报的付出,还值得吗?”
自我迷失
有人会说:“假如子女有出息,在经济上回馈父母,不就可以打破代际剥削了吗?”
心理学研究显示,独居老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63%的老人经常会感到孤独。
即使是处于周边人群较多的环境中,仍有54%的人认为自己“孤独”“可悲”“无用”。
很多父母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过于投入自我,将子女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意义。
当子女们长大成人远走高飞后,他们的生活就会像骤然空缺了一块,失去了全部的意义,出现自我迷失的情况。
可难道就要因为未来自己的养老问题,就要将原本拥有美好前程的孩子扣在身边吗?
对于千千万万的父母们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
变成金凤凰飞出去的孩子们对于父母来说不知是喜是忧,对于社会来说,同样也是一件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
如何平衡?
长时间的社交隔离,无论是对什么样的群体来说都是非常严重的社交危害。
幸好在如今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同样有着许多足不出户便可获得社会支持的渠道。
根据《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显示,使用网络媒体的频率对老年人的孤独感影响显著。
经常上网的老年人中有将近85%的群体从不感到孤独。
同时,社区养老保障服务也是一种主流解决方式。
在河南焦作、驻马店等地,社区工作人员会定期走访,和老人约定“信号”:早上将窗帘拉开,晚上再合上。
一旦有老人无响应或者没有及时做出信号,社区工作人员就会采取恰当的措施,为老人们照顾好身后事。
子女飞黄腾达,老人却留守家乡,这是时代发展无奈的眼泪,同时也是一个个家庭无解的难题。
或许,我们在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时,却忽略了亲情的根基。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就欢呼雀跃时,是否也应该回头看看。
看看那些枯坐在家门口,远远望着儿女方向默默等待的老人?
-The End - 作者-专序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