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们家是什么规矩?凭什么大嫂三嫂有改口红包,到我这就不给?"二儿媳王芳站在婚礼现场中央,脸色铁青。
宴席上的宾客们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老人张秀兰身上。
张秀兰眼神闪烁,看向自己的三个儿子,却发现他们也一脸呆愣。
01
清晨的阳光洒在村头小院的院墙上,照得砖瓦发出温暖的红光。院子里已经热闹非凡,大红的喜字贴满了门窗,空气中弥漫着花生油和肉香的气息。
张秀兰站在自家老宅门口,望着远处三个忙碌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微笑。这一天,她盼了十几年,三个儿子——张大明、张二明和张小明终于要结婚了。这是一个让全村人都啧啧称奇的日子,三兄弟同一天办婚礼,就连县电视台都派了记者来拍摄报道。
她抬手擦了擦眼角渗出的泪水,心中满是欣慰。自从丈夫意外去世后,她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长大,咬牙坚持让他们都读完了大学。
望着忙碌的院子,张秀兰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十五年前那个雨夜。那晚,她的丈夫张建国在煤矿出了事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矿上的负责人带着赔偿金和歉意站在她家门口时,她抱着最小的儿子张小明,只有五岁的他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奇怪为什么妈妈一直在哭。
那时大儿子张大明十二岁,二儿子张二明十岁,两个孩子站在母亲身后,懵懂的眼神中已经有了对生活残酷的初步认识。张秀兰记得那晚她哭了整整一夜,怀里抱着丈夫的照片,无声地流泪。但当第二天清晨的阳光照进屋子时,她擦干了眼泪,对自己说:"秀兰,你还有三个孩子要养,不能倒下。"
从那天起,张秀兰便开始了她艰辛的单亲妈妈之路。赔偿金虽然数目不小,但她舍不得随便花,全都存进了银行,只用利息和自己打工的收入维持家庭开支。
她先是在村里的小学食堂帮忙,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天不亮就赶到学校开始准备早餐。中午匆匆回家看看孩子们,下午又要回去准备晚餐。
最困难的是照顾三个年龄各异的孩子。为了省钱,她从不请保姆,全靠自己和大儿子张大明的帮助。张大明从小就懂事,十二岁就开始照顾两个弟弟,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弟弟们的功课,然后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大明,妈不在家的时候,你就是这个家的小男子汉,要照顾好弟弟们。"张秀兰经常这样叮嘱大儿子。而张大明总是郑重地点头,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回答:"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的。"
张二明性格活泼,小时候常常惹事生非,让张秀兰操了不少心。有一次,十一岁的张二明和村里的孩子打架,把对方的衣服扯破了。对方家长找上门来理论,张秀兰二话不说赔了钱道了歉,但回到家却严厉地批评了张二明。
"二明,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妈只有你们三个孩子了,你们要是有什么闪失,妈可怎么活啊?"张秀兰边说边流泪。
张二明看着母亲疲惫的脸庞和满是皱纹的双手,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不容易。从那以后,他变得懂事了许多,虽然调皮的性格没变,但再也不惹大麻烦了。
最小的张小明当时年纪太小,对父亲的记忆已经模糊,但他却是最早懂得心疼母亲的人。
七岁的时候,张小明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在母亲节那天买了一支发卡送给妈妈。"妈妈,您戴上它一定很漂亮。"小小的张小明仰着头,眼睛亮晶晶的。
张秀兰蹲下身紧紧抱住这个小儿子,泪水无声地滑落。
02
生活的重担压得张秀兰喘不过气来,但她从未想过放弃。村里有人劝她再嫁,说一个女人带三个孩子太辛苦,但她总是摇头:"我丈夫为这个家付出了生命,我怎么能放弃他的孩子?只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再苦我也认了。"
最艰难的时期是三个孩子同时上学的那几年。学费、书本费、生活费像三座大山压在张秀兰肩上。
为了多赚钱,她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家做手工,常常一直忙到深夜。三个孩子有时半夜醒来,会看见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工作的身影,那单薄的背影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记忆中。
张大明上高中那年,村里来了个建筑工地,缺人手。张秀兰瞒着孩子们去应聘了搬砖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来,手上的茧越来越厚,但她从不在孩子面前喊一声苦。
直到有一天,张大明放学路过工地,看见了满头大汗搬砖的母亲,那一刻,十七岁的少年在工地外默默流泪。
那晚,张大明第一次和母亲"争吵":"妈,您不能再去工地了,太危险了!我可以去打工,我们三兄弟也可以申请助学金。"
张秀兰摸着儿子的头,笑着说:"傻孩子,妈没事。你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妈就指望你们三个了。"
她的坚持最终换来了回报。张大明考上了县城的银行,张二明进了市里的建筑公司,张小明虽然大学毕业后没有找传统工作,但开了个网店,生意也不错。看着三个儿子越来越出息,张秀兰心中的欣慰无法言表。
如今,三个儿子都有了不错的工作,也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对象。她一直担心自己拖不到看见儿孙绕膝的那一天,没想到老天爷还真给她留了这份福气。
"妈,你怎么在这发呆呢?快来帮忙看看菜够不够,待会宾客就要到了。"大儿子张大明从厨房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勺子油汁。
张秀兰点点头,收起思绪,快步走进屋里。她拍了拍围裙上的灰尘,小心翼翼地从柜子深处拿出一个红色的纸盒。盒子里是两个精心准备的红包,这是要送给儿媳妇们的改口红包。
按照当地风俗,新娘子叫了婆婆一声"妈"后,婆婆要给改口红包,这是对儿媳的认可和欢迎。
她轻轻摸着红包,心中一阵纠结。她只准备了两个红包,一个装了一万块钱,是给大儿媳李梅的,因为她已经怀孕三个月了;另一个装了六千块钱,是给小儿媳赵霞的,因为这姑娘是从邻县嫁过来的,算是远嫁。
至于二儿媳王芳,张秀兰叹了口气,没有为她准备红包。这并不是因为偏心,而是她听村里人说,王芳家里条件很好,父母是做生意的,嫁妆都准备了一辆小轿车。相比之下,大儿媳家境一般,小儿媳更是从农村出来的,两人都更需要这份心意。
"妈,你在干什么呢?客人们马上就要到了。"二儿子张二明在门口喊道。
张秀兰赶紧将红包放回盒子里,塞到衣兜中。"来了,来了。"她应了一声,心里却有些不安。
或许她应该为二儿媳也准备一个红包,哪怕金额少一些也好。但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她只希望二儿媳是个懂事的姑娘,不会太在意这些。
03
婚礼现场布置得喜气洋洋。院子中央搭起了红色的帐篷,里面摆了二十几桌酒席。三对新人各自穿着喜庆的红色婚礼服,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拍着合影。
张秀兰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只觉得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大儿子张大明今年三十二岁,在县城一家银行工作,性格稳重踏实。他的妻子李梅是同事介绍认识的,温柔贤惠,已经怀了他们的孩子。她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二儿子张二明今年三十岁,在市里一家建筑公司做工程师,是经媒人介绍认识了王芳。王芳长得漂亮,性格也开朗,但张秀兰总觉得这姑娘有点强势,不太好相处。
小儿子张小明今年二十八岁,在自己创业开了一家网店,他的妻子赵霞是在网上认识的,姑娘长相普通但心地善良,从邻县嫁过来,家里条件不太好,但特别孝顺。
"三位新娘,过来认认亲家母吧!"主持人高声喊道,宾客们立刻起哄鼓掌。
三位新娘羞涩地走到张秀兰面前,按照当地习俗,要给婆婆敬茶,然后叫一声"妈",婆婆会给予改口红包作为回礼。
大儿媳李梅先上前一步,双手捧着茶杯,恭敬地递给张秀兰:"妈,请喝茶。"声音温柔又甜美。
张秀兰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然后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红包,递给李梅:"好媳妇,以后就是一家人了。"
李梅感激地接过红包,眼中含着泪水,再次叫了一声:"妈!"
轮到小儿媳赵霞,她手有些颤抖,但仍然微笑着递上茶杯:"妈,请喝茶。"
张秀兰同样喝了茶,给了她准备好的红包:"好孩子,辛苦你远嫁过来了。"
赵霞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感激。
终于轮到二儿媳王芳了。她穿着一身昂贵的婚纱,妆容精致,看起来光彩照人。她笑着递上茶杯:"婆婆,请喝茶。"
张秀兰接过茶杯喝了一口,心中忐忑不安。当王芳期待地伸出手时,她尴尬地笑了笑,没有拿出红包。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王芳的笑容凝固在脸上,眼神中流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婆婆,我的改口红包呢?"
张秀兰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她支支吾吾地说:"芳芳啊,你看你家里条件这么好,又是开车嫁过来的,妈这心里..."
王芳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她高声打断道:"你们家是什么规矩?结婚当天改口红包都不给齐?"她的声音颤抖着,带着明显的愤怒和屈辱。
宴席上的宾客们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一幕上。张秀兰紧握着手帕,眼神闪烁,看向自己的三个儿子,却发现他们也一脸错愕。
二儿子张二明赶紧上前解围:"芳芳,别生气,可能是妈一时忘记了。我们待会补给你。"
可王芳已经听不进去了,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张二明,你是不是早就知道?就这么看着我出丑?我王芳什么时候稀罕过这点钱?但这是规矩,是对我的尊重!"
大儿媳李梅急忙走过来劝解:"芳芳,别这样,婆婆肯定不是故意的。"
王芳冷笑一声,转向李梅:"怎么,你拿到一万,就来这装好人了?"她一把抓过李梅手中的红包,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一万元。
小儿媳赵霞也被这阵势吓到了,她小声说:"芳姐,别生气,我的红包给你一半..."
王芳更加火冒三丈:"你的红包又是多少?"不等赵霞回答,她已经抢过红包看了,"六千?哈,我一个堂堂二儿媳,竟然连远嫁的小儿媳都不如?"
张秀兰终于忍不住了,她声音低沉地解释道:"芳芳,妈不是看不起你。李梅肚子里有孩子,需要补贴;赵霞家里条件不好,又是远嫁过来的。你家里条件好,我就想着..."
"所以我家有钱,就不配得到尊重了?"王芳打断她的话,眼中含着泪水,却带着愤怒,"我告诉你们,这婚我不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