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现实题材创作改编,所用人名皆为化名。
资料来源:创作素材来源于新华网《养子杀父案》以及公开网络信息。因信息传播复杂,可能与现实存在出入,还望读者知悉。
部分图片非案件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声明:作者专属原创文章,无授权转载搬运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出事了!出事了!老王头被杀了!"村口传来惊恐的呼喊。
赵婶正在院子里喂鸡,听到喊声,手里的饲料撒了一地。她连忙放下簸箕,朝声音来源跑去。
不一会儿,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朝王德福家的方向跑去。
"真的假的?老王头多老实一人啊,谁会害他?"
"听说是刀砍的,血流了一地!"
李大山村长已经气喘吁吁地跑到村委会,抓起座机电话拨打了110。
"警察同志,我们石湾村发生命案了!老实巴交的王德福被人砍死在自家院子里!"
十几分钟后,警笛声划破了石湾村的宁静。
几个胆大的村民已经挤进了王德福家的院子。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倒吸一口冷气。
王德福倒在血泊中,脖子上一道深深的刀痕,身上还有多处刀伤。他的眼睛还睁着,满是不可置信。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侄子王小明正坐在院子的石凳上,双手沾满鲜血,一把菜刀扔在脚边。
他面无表情,像是丢了魂一样。
"小明...是你...杀了你叔叔?"村长李大山颤抖着声音问道。
王小明抬起头,眼神空洞,轻轻点了点头。
全村人都惊呆了。
谁能想到,老王头从小拉扯大的侄子,刚从大学毕业回来,竟会对他痛下杀手?
王德福在石湾村是出了名的老实人。
六十八岁了,一辈子没结婚,一个人过着清贫但踏实的日子。
十五年前,他弟弟和弟媳妇出车祸双双去世,留下了当时只有八岁的小明。
"从那以后,老王头就把小明当亲儿子养,咬牙也要供他读书。"赵婶回忆道。
王德福有三亩薄田,平时还在工地上打零工。一点一点攒钱,供侄子上学。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王德福常挂在嘴边的话。
村里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王德福平时舍不得吃好的,更舍不得穿好的。他的裤子膝盖处总是打着补丁。
但给小明买的衣服,都是村里最好的。
小明从小就懂事,学习也好,每次考试都在班上前几名。
"那孩子争气啊,从不让老王头操心。"村里老师这样评价。
王德福每次听到别人夸小明,都笑得合不拢嘴。
高考那年,王小明以超出重点线三十多分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重点大学。
那天,整个石湾村都为他高兴。村长特意拿了两瓶好酒去王家祝贺。
村民们都看见王德福在村口的大树下抹眼泪。
"孩子有出息了,我这把老骨头值了。"王德福红着眼眶对围过来的村民说。
大学四年,王德福省吃俭用,咬牙凑齐了每一笔学费和生活费。
"他甚至戒了抽了几十年的烟,就为了给小明多攒点钱。"邻居张大爷说。
王小明在大学期间很少回家。逢年过节,也常说学校有活动,留在学校。
"其实是车费贵,那孩子懂事,怕老王头花钱。"村长李大山猜测。
王小明每次打电话回来,王德福都会像宝贝一样守在电话机旁。
通话结束后,他总要跟村里人炫耀一番。
"小明说他拿了奖学金啦!"
"小明参加省里的比赛得奖啦!"
"小明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啦!"
村里人都替王德福高兴,觉得他辛苦这么多年总算有了回报。
就在王小明大四下学期,他来电话说毕业想回乡工作。
王德福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小明说县里正在招大学生村官,他想回来为家乡做贡献。"王德福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为了迎接侄子回家,王德福开始翻修自家的老房子。
他东拼西凑借了些钱,买了新床垫、新被褥,还特意去县城买了台小彩电,想让侄子回来有个舒适的环境。
"那段时间,老王头早出晚归,晚上回来时手上全是泥巴和油漆。"邻居张大爷说,"他把自己睡了几十年的那间屋子重新粉刷了一遍,还换了新玻璃。"
王德福甚至还跟村里年轻人学着养花,在院子里种了几盆月季和茉莉,说是让院子好看点。
"这辈子没见过老王头这么讲究,为了迎接小明回来,他是真的操碎了心。"赵婶感叹。
一个月前,王德福跟村民们报喜,说小明毕业了,还被评为了优秀毕业生。
"他说老师们都夸他,想留他在学校当辅导员呢,但他还是想回家乡发展。"王德福言语中满是自豪。
村里人都觉得,王小明有大学文凭,在县里找个好工作不成问题。
"小明说过两天就回来,我得多准备些好菜。"王德福跟赵婶打听怎么做可乐鸡翅,说是城里孩子爱吃的味道。
前天下午,王小明终于回到了村里。
赵婶正在村口乘凉,看见王小明拎着行李从客车上下来。
"那孩子长高了,也白净了,一看就是读过大学的。"赵婶回忆。
王德福早早就在村口等着,一见到小明,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
他主动接过侄子的行李,拉着小明的手向村民们介绍:"这是我侄子,大学毕业回来了!"
村民们都看见王德福拎着杀好的土鸡,还买了两瓶好酒,脸上的笑容比过年还灿烂。
"今晚我和小明好好喝一杯,这孩子长大了,能和我一起喝酒了。"王德福高兴地对邻居说。
晚上,村民们看见王德福的屋子灯火通明,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几个路过的村民听见王德福和侄子在谈论未来的计划。
"小明说想在镇上开个农产品超市,老王头声音都是颤抖的,说要把积蓄都给小明做启动资金。"路过的李婶回忆道。
谁能想到,欢声笑语的背后,竟是灭顶之灾?
昨天一早,王小明就上门拜访了村长李大山。
"他穿得整整齐齐,背着个包,说想去县里政府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李大山回忆道。
李大山很热情,答应帮小明引荐县里的一位朋友。
"老王头把他带大不容易,我们村里人都想帮忙。"李大山说。
小明彬彬有礼地道谢,看起来像个有前途的大学生。
晚上,有村民看见王小明在村口的小卖部买了两瓶白酒。
"小明说叔叔今天心情特别好,想和他多喝两杯。"小卖部老板娘王桂花回忆道。
当晚十点左右,几个在村口乘凉的老人听到王家有争吵声,但没太在意。
"农村人喝了酒嗓门都大,我们以为是老王头高兴,毕竟侄子有出息了嘛。"张大爷说。
没人会想到,这是悲剧发生前的最后线索。
今天早上,王家邻居李婶起得早,发现王德福家的院门大开着,很不寻常。
"老王头平时很注意这些,不会不关门的。"
李婶走近一看,发现王德福倒在血泊中,顿时吓得尖叫起来。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当警察赶到现场时,王小明仍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一动不动。
"把他带走!禽兽!"村民们愤怒地喊着。
面对警察的询问,王小明只是淡淡地说:"我杀了他,他该死。"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震撼了整个石湾村。
警察把王小明带上了警车,他回头看了一眼叔叔的屋子,眼神复杂,但没有丝毫悔意。
"这个禽兽!"赵婶泣不成声,"老王头待他比亲儿子还亲,他怎么能...怎么能..."
村民们议论纷纷,谁也想不通为什么好好的大学生会变成杀人犯。
"我看他肯定是在外面学坏了!"有人说。
"可能是为了钱吧,老王头不是要把积蓄给他做生意嘛!"又有人猜测。
当地派出所所长查看了现场后,脸色凝重:"太不可思议了,从伤口看,行凶者下手很狠,像是蓄谋已久。"
村长李大山瘫坐在村委会的椅子上,喃喃自语:"我认识小明这么多年,从没见他有过异常...这孩子藏得也太深了..."
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被精心养大的侄子,会在学成归来的第一天,对养育自己的叔叔痛下杀手?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王小明自己知道。
直到警察在王小明的行李中发现一本日记本。
翻开日记的第一页,写着几行醒目的大字。
警官的手猛地颤抖,表情由困惑转为震惊。
他猛地合上日记本,脸色煞白,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
"天呐..."他喃喃自语,眼睛瞪得滚圆,"这...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