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镖王”终身从武,走镖27年从未失手
晚清年间,习武之风在我国境内盛行,武林中不断涌现出新门新派。在《河北文史资料——武术史料专辑》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武术家辈出,中国武术在这些大师的传承下威名远扬。在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这些“宗师”影响,投入到武术训练中。
“三皇炮捶”是一种传统拳术,它以完整统一周身的功力与灵巧多变之技法相结合的一个拳种,不仅是一种技击技术,还有一定的健身功能。“三皇炮捶”是清末“镖王”李尧臣的立足之本,也因为掌握了这一套拳法,使得一生与武学为伴,更是凭借一身硬功夫走遍天下。
1876年,李尧臣出生于河北冀县李家庄。他的童年十分黑暗,当时清政府被列强欺凌,江山社稷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官府不为民做主,整日忙着搜刮民脂民膏敛财,腐败之风在整个官场盛行。
百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盗匪多如牛毛,在这种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下,要想好好活下去,那便只有一条路——习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时候,而在动乱的晚清,拳头硬不硬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在这个乱世活下去。
冀州民间,武风极盛,高手辈出。出生在农家的普通人为了给自己更多筹码,选择在各路名师的指导下习武。这也是为什么晚清时期我国出现许多武学大师,越来越多人“尚武”的根本原因。
李尧臣出身贫寒,为了生存他选择从武这条路。他自幼勤学苦练,到14岁时,学习的“太祖拳”已经十分精湛。冀州武馆不能收留他一辈子,为谋生计,李尧臣选择去北京包行当学徒。学徒期间虽然时间紧张,生活困苦,但自小勤学苦练的他不敢懈怠,继续利用空余时间习武。
18岁时,李尧臣的功夫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经人介绍,他进入“会友镖局”,凭借一身硬功吃口饭。会友镖局以武会友,高手过千,在当时信誉尤高。面对一众比自己厉害的高手,李尧臣依旧不敢松懈,投师宋彩臣门下,初习“三皇炮捶”。
“三皇炮捶”技法纯熟之后,李尧臣又向其他名拳师学习技艺,如飞镖、飞蝗石和水上功夫等。因为不断地积累、不断学习,李尧臣的功夫在整个江湖都能叫得上号。史料记载,他走镖27年从未失手,这番战绩自然离不开他过硬的功夫。
“大刀队”砍死上百鬼子,李尧臣无极刀法名震中外
20世纪初,随着邮电和交通业的发展,镖局逐渐被时代淘汰。会友镖局解散之后,李尧臣开设武术茶馆,倡导武术,吸引许多武学爱好者来此练武、比武。在开设茶馆的这段时间内,李尧臣仍不忘学习,向技高之人讨教。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紧逼,华北危急,全国上下先后沦陷。驻守京津地区的29路军将士们义愤填膺,决心迎战。当时29军的官兵装备老旧,每人都配一把大刀。副军长佟麟阁早就听闻李尧臣刀法娴熟,特意他到军中当“总教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29军相邀,李尧臣没有推辞,反而觉得这正是一个报效国家、抵抗侵略的好机会,欣然应允。李尧臣苦心揣摩,根据29军士兵们的大刀、结合我国传统的六合刀法创造了一套可劈、可刺、可挡的“无极刀法”。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29军的无极刀法令日军闻风丧胆,在战场上,这支英勇的部队杀敌近百名,缴获低炮18门,追敌60多里。仅此一战,每逢提及“大刀队”,日军无不胆寒,李尧臣也因为这套“无极刀法”名震中外。
痛打日本军官,教梅兰芳剑术,80岁拄拐授徒
1941年,日军侵占北平后,汉奸告密使得李尧臣被日本警备司令拘捕。1942年,日本军官武田西经常习练柔道,提出要和李尧臣比武。双方设定的条件是,李尧臣赢了就能获释,如果输了就得磕头认罪。
比武选在三月三的北平蟠桃宫,三月三那天,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李尧臣昂然登场,两三下就把武田西打翻在地。武田西这人自诩高手,骄横无比,一时输不起竟恼羞成怒,抽出两把战斗,一把扔给李尧臣说着就朝这边劈来。
李尧臣先是挡住武田西的刀,然后瞅其破绽,直接一脚踢中他的手腕。武田西人翻刀飞,叫苦不迭,只能认输释放李尧臣。李尧臣暴走日军军官并不只这一件事,1943年,日本人在南京摆擂台要和中国人比武,气焰十分嚣张。
在这种情况下,李尧臣自然不会坐视不管,选择报名参赛,不过当时他已经迟暮之年。交手时李尧臣先让三招摸清对方路数,然后大喝一声“你下去吧”,随即一个暴拳,日本人当即倒栽葱跌下去。
29军大刀队一战成名,多次战败日本军官,李尧臣在武学领域的成就远不仅这些。被他影响的人涉及方方面面。曾被迫在慈禧太后绵拳表演过“八仙庆寿剑”,还教著名武生杨小楼演《安天会》(即《闹天宫》)中的猴拳,就连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舞剑的手法,也是经李尧臣传授。
抗战时期,他不畏强权多次和日军为敌,宣扬我国武学。解放战争,他多次营救地下党员,保护北京寺庙中的镇寺之宝。1953年,他为抗美援朝募捐购买飞机大炮。那时候的北京,经常能看到一位白发白须的老者拄着拐杖,在天坛、中山公园等地直到年轻人习武。有时候,这位老人还会扔掉拐杖,龙行、虎坐、蛇身、雕爪之技向年轻人展示。
1973年,这位97岁的老人在北京去世,他这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出身贫瘠的黑暗,但在自身不懈努力下,最后收获的却是繁荣。中华武学从来不是一人之成就,而文史资料中记载的当时杰出的武学大师,他们之所以能万古流芳,背后承受的艰苦也不是我们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