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斗争环境十分残酷,特别是在敌占区的那些地下工作者们,他们当时所面临的情况尤为严峻,每走一步都如同走钢丝一般,生死相间,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后悔莫及。
在当时,我方地下抗日人员,除了要面对明面上的日伪敌众之外,还要时时刻刻地提防着任何方向可能出现的突施冷箭。
地下抗战工作,斗争隐秘的同时,更是处处充满危险与背叛。
暗战之中,敌我之间相互渗透搏杀,使得一些原本意志不坚的人,在残酷的斗争面前,最终屈服变节,这些人在沦为民族和国家罪人的同时,常常会向原先并肩作战的同志们,陡然露出凶残的獠牙,危害性极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位名叫宋均的老干部,向地方党史人员提及了一段,抗战时期,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惊险一刻。
1942年11月16日,涡阳县农救会情报部部长宋均同涡阳县县长赵文甫两人,带了一个排去武集子(现亳州市涡阳县武集村)开展抗战工作。
当时,武集子这个地方的群众基础相对较好,地方党员人数较多,因此,宋均与赵文甫两人准备在此处多停留几日。一来可以借此开展广泛的群众抗战活动;二来让一直跟随几人昼伏夜出的这些战士们,可以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整机会。
当时,宋均与赵文甫两人进村找到的是一位联系多次的堡垒户——孙楚,此人是早先参加革命,在组织方面看来,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可靠的同志。
众人来到孙楚家中,当日,孙楚的媳妇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家中就他一个人。
孙楚见到宋、赵二人领着部队过来,表现得十分热情,一个人忙上忙下,张罗着让大伙儿进院休息。
宋、赵两人进了屋,问孙楚,村内的情况。
孙楚十分平静地回答,“现在各乡、各村都不容易,敌人们经常下来扫荡,有时候一个月能进村儿四五次,好在咱们村儿,人心还算齐,没有出什么大事儿。”
“这个月鬼子来几次了?”赵文甫听罢,皱了皱眉。
“两次了,前天刚来过,这几天肯定不会再来了,你们正好可以在这边多住几天。”孙楚说着,指了指灶房方向,“你们等会儿先在屋里休息着,我出去到村里面张罗一圈,回来好给你们做饭吃。”
随后,孙楚便起身离去,为众人准备晌午吃的饭食去了,宋、赵两人则与其他众人入院在屋子内外歇息。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孙楚是个可靠的同志,没有半点儿提防之心,谁曾想这个家伙竟然暗地里已经投靠了敌人。
敌人的多次扫荡,使得地方革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孙楚亲眼见到了邻村的同志被敌人抓走、戕害,在死亡的威逼之下,他最终选择了屈服、变节,沦为了可耻的汉奸走狗。
当日,孙楚见赵、宋二人领人过来,内心惴惴不安,当他听到对方想要在此处休整的打算之后,孙楚的脑海中便不由地浮现出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向附近的日军据点悄悄告密,换取荣华富贵。
随后,孙楚便打着为众人安排伙食的幌子,悄悄来到村西,出了村子之后便朝着附近的日军据点狂奔而去。
村内,宋均和赵文甫等人还在屋内耐心等候,虽说孙楚去了有一段时间,但大伙儿并没有生疑。说来也巧,隔壁邻居张老先,在得知部队过来的消息之后,专门拿了些鸡蛋送了过来。
张老先向众人问孙楚去哪儿了,宋均告知对方,孙楚去张罗伙食去了。
张老先一听,当即皱起了眉,按说给部队准备吃的,肯定会给周遭四邻先说一下,毕竟大家住在附近,照料起来也比别人方便得多。
但奇怪的是,自己就在院内坐着,孙楚压根就没有来敲自家的门。
这事儿有些古怪!
张老先越想越不对,随即向赵文甫建议,“你们在这儿干等着,也不是个事儿,老这样等,实在是太危险。”
赵文甫和宋均两人互看了一眼,宋均随即问道,“最近,鬼子来咱们村儿,是什么时候?”
张老先想了想,“月初的时候,来过一次,便再没有来了。”
这话一说出来,宋、赵二人当即头皮发麻,心里暗叫不好。两人随即招呼众战士,赶紧起来,马上撤出村子。
“走!赶快走!”出了孙楚的院门,赵文甫一路催促大伙儿前行,快速地撤出了村子。
大家才出村口,村内便传来了一阵枪响,众人后来才知道,当天他们刚出村不久,日军的队伍便窜进了村子,随后直扑孙楚的家中,最终扑了个空。
几天后,宋均领着几名战士,趁着夜色,再次来到了武集子。第二天,孙楚躺在自家的院门前,尸身上盖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
“叛徒可耻的下场!”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718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涡阳文史资料》,宋均回忆
创作说明:图片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