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作为中华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五大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膏药疗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它利用药物施于病者体表或患部,借体表对药物的吸收和经络的通路,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2007年,唐老一正斋膏药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说到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还要从镇江的老字号唐老一正斋(又称“唐一正斋”)药店说起。
一药斋留一段史
康熙年间,镇江五条街布衣店伙计唐守义,因经常帮衬街头算命的怪老头,得赠一膏药秘方。怪老头叮嘱他,要虔诚秘制,不可偷工减料,谨防外人假冒牟利。得秘方后,唐守义开了一家小药铺,严选药材,精心制药,并将试熬的一小批膏药免费赠予路人。坊间都说,此膏药能治百病,因此得名“万应灵膏”,后又更名为“益症膏”“奕争膏”“一正膏”。据镇江市档案馆馆藏“唐老一正斋万应灵膏”档案记载,“一正膏”配方独特,需要麝香、木香、乳香等近80味中草药,按君、臣、佐、使配伍精制而成,具有舒筋活血、祛风止痛、化痞除瘀、消散顺气的功效,可以治疗跌打损伤、腰肌劳损、月经不调等多种病症。
《丹徒县志摭余》案卷 镇江市档案馆藏
镇江市档案馆馆藏光绪年间的《丹徒县志摭余》卷三记载——
“膏药,唐一正斋有举人额为记海内驰名。”
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说出了一正膏曾经闻名海内外的事实。
如今,在镇江大市口的繁华大街上,有一座门楼造型奇特,与周围的现代建筑风格截然不同。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唐老一正斋药店旧址。门楼左下方立着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本斋创始于清代康熙初年(1662年)。”
门楼正中央挂着一幅老人的头像,上面有“唐萼楼”三字。
唐萼楼,是唐老一正斋第八代传人,执掌药店54年。其间,他斥巨资重修店房,并于1922年在农商部注册了“唐家老一正斋”商号,还立了重修店堂记碑。当时,唐老一正斋的产品远销东南亚、英国等地。唐萼楼以其医术、医德和善行深受世人尊敬,成为镇江的一代名医。他去世后,其子唐端芝于1930年注册的其父唐萼楼肖像商标,被誉为“镇江第一商标”。
一药方传数代人
唐老一正斋经过几代传人苦心经营,得到许多名人的青睐。相传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陈鹏年曾患筋骨疼痛之症,因用一正膏而痊愈,使他深信此药的疗效。他在治理水患时,把一正膏带到治河工地,帮助不少河工缓解了筋骨疼痛的病症。他有感于此药的神奇疗效,于康熙五十年(1711)题写了“橘井流香”四字,制成金字牌匾送给唐老一正斋。“橘井流香”来源于“橘井流芳”的典故,但陈鹏年觉得一正膏带有特殊的香味,因此在题匾时,将“芳”字改为“香”字。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书法家王文治,有感于一正膏疗效好,特为药店题书“唐一正斋”字号匾。同治十年(1871),书法家勒方锜(后官至福建、贵州巡抚)因颈椎疼痛敷了一正膏,疗效显著。他为表感谢,题写“香芬玉釜”相赠。“香芬”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茅》:“香茅,一名菁茅”,“叶有三脊,其气香芬”。这里指的是中药材。“玉釜”则代表了熬药的过程。
因为一正膏疗效极好,自康熙至同治的200多年间,不法之徒为了牟利,假借唐老一正斋之名制售假药。这种恶劣行径不但贻误病人的治疗,还严重损害了唐家声誉。因此,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同治六年(1867),唐家第一代到第七代传人,与制假药者打了很多次官司。每回唐老一正斋胜诉,官府都会张贴布告,以儆效尤。但过了不久,纸质的布告或被替换或破损,假货又卷土重来。到了同治七年(1868),唐家第七代传人唐沐考中举人,向朝廷陈述了假药给唐家带来的困扰,请求朝廷加大打假力度。
唐老一正斋里的“奉宪勒石永禁”碑
镇江市档案馆藏
同治八年(1869),经督、抚、臬、道、府、县各级官署衙门批准。唐老一正斋在店门口立“奉宪勒石永禁”碑,碑文有——
“尔等当知一正斋老店秘方利济久经驰名,只此唐家并无分铺,毋许私制假膏冒混牌戳图利病民。倘有故违以及籍端诈扰,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究详办……”
碑文表明只有唐老一正斋出品的才是正宗的一正膏,如发现假冒者将立即查办。此碑被称为“中华禁假第一碑”,如今仍镶在门楼店堂墙面上,成为唐老一正斋的“镇店之宝”。
1937年,日寇入侵镇江,五条街被烧,唐老一正斋也未能幸免,只剩下一面墙和损毁严重的门。1938年,唐家利用未曾烧尽的木料,搭盖了一间平房作为店堂。抗战胜利后,唐家人又重新修建唐老一正斋。1956年,国家实施公私合营,以唐老一正斋一正膏为主要产品创办了镇江制药厂,唐家第十代传人唐坚率唐氏8人加入该厂,倾心传授技艺。1965年,该厂与镇江国药总店成药加工厂合并组建了国营镇江市中药厂。唐坚成为膏药生产的领军人物,为镇江的中医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1954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唐老一正斋唐萼楼肖像商标函。镇江市档案馆藏
300多年来,唐老一正斋的十二代传人遵循“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的祖训,以诚信求实为己任,虔心制药。一正膏除了得到本地人的认可外,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专程到镇江购买。1982年,唐老一正斋被列入镇江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唐老一正斋膏药制作技艺被江苏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商务部向获得“中华老字号”的唐老一正斋授牌。唐老一正斋作为镇江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继续吸引着一代代镇江人潜心传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7日 总第4259期 第四版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