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尊
其实少年时乘汽车的机会并不多,日前看到扬中县汽车站最早的一张外景照,将思绪一下子带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20世纪90年代的扬中汽车站
位于现英雄路口的扬中县老汽车站,是我每天去城小上学的必经之路。青砖黛瓦的一层平房,总计也就十来间,中间是个刷了红漆的双开木门,门头上有:扬中汽车站五个铁皮红字,门内既是售票处又是候车室,总共印象中也就百十来个平方。
候车室内有拎着黑皮包的外勤,有贩卖鸡、鸭的小贩,更多的是回新坝、八桥的群众。当年扬中二桥还没有建,去幸福公社都是从沙家港走水路,就连去常州、苏州也是从栏杆桥汽渡过江后往回走,白白多绕了几十公里,直至轮船港汽渡开通以及扬中人自筹资金建设的扬中长江大桥通车,才基本解决了扬中往苏南的出行难题。
这排平房的其余几间,最左边的一间是“车间小吃店”,店内以馄饨、面条为主,都是为匆匆而行的旅客准备的。再隔壁的小卖部,里面的商品也就是汽水、饮料等等,品种单一且贵,我们路过的很少去吃和在那买东西。门口的水果摊用竹竿支楞着防雨防晒塑料布,风一吹哗哗直响,自来水龙头就在外边,洗菜炒菜下面条也就在大门口。过去的人没现在讲究,吃完饭连擦嘴的餐巾纸都没有,用手一抹,到门口水池一冲了事,拎着包赶紧上车。车站门口有几张小桌,上面放满了玻璃杯,里面淡黄色的茶叶茶,盖一块方形玻璃防灰防凉,一分钱一杯,不仅是旅客们的最爱,也是我们解渴的首选。
八十年代的老车站每天门口有一排自行车,永久、凤凰重磅车后座用木板加了块海绵,脚踏送人去联合、三等不远的乡镇,骑手一个个身材魁梧,全靠死力,车后甚至能坐两个人。时代在进步,有人就在大杠下加装了小摩托发动机,开起来噼里啪啦响。再后来就有了扬中第一批摩托车载客专业户,不过毕竟肉包铁,多年下来,出事故者甚多,以至他们也是第一批更新换代三卡的经营者。这种可载七、八人,多时能挤十多人的大铁皮篷车,扬中人称之为“放屁虫”,除了声音吵得要命之外,最能考验人屁股的承受能力。不管如何简陋与不堪,却实实在在解决了那个时代扬中人的出行问题。
平房最左边是车站的车入口,门口挂着“江苏省二十二车队”木牌,每天的大型长途客车从这进进出出,地面压出的大坑用石子一填了事,春节放假时才会用水泥抹平。从扬中最早的公共汽车照片看到:就是卡车头后面改成了一排排座椅的大铁篷。客车进站时发出骇人的喇叭声和急促的放气声,驾驶员全神贯注,快打快回、慢打慢回方向盘,车身急速而稳妥地改变方向。驾驶员每天有惊无险地避开三茅街上其他车辆和人群,安然无恙地停放到合适位置下客。上车和下车的旅客交织在一起,如同蚂蚁搬家,大包小包、肩挑背扛、蹒跚前行。那时长途客车顶部有铁管围成的储物区域,从车尾的悬梯爬到车顶,把各种花样的货物放进储物区,然后收紧扎牢附着的大网兜固定货物,远看车顶就像一座小山头。
20世纪80年代初修建的三茅大桥
扬中各乡镇只有马路边的一间破瓦房小车站,仅仅是类似于现在的公交站台。开始老车站每天的长途,就通苏南几个大城市,通苏北是随着二墩港汽渡的通车和老汽车站的搬迁。九十年代以后,更多的中巴车投入运营,各乡镇出行变得方便快捷。利民市场门口的扬中到常熟、义乌专班,将一件件滑雪衫等带出了扬中,又将一套套时装、小商品带回到扬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现在的扬中客运站,位于迎宾大道,既有通往全国各地的长途豪华大客,又有通向扬中各乡镇村和镇江的公交。更加速转型为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等形式,并逐渐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保护环境和服务公众。
现在的扬中汽车客运站
扬中的车站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见证一座城市的蜕变。它拉着一批批外乡人走进小岛,共建繁华,温暖的车站让异乡人感到不再寒冷,让扬中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让他们成为“新扬中人”。老车站承载着供销员的无限回忆,“四千四万精神”中:走遍千山万水,即始于此,一岛五桥的建成,更带着扬中人继续走向辉煌。
数字扬中 范永贵 摄
来源:扬中新闻网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