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历史上“闯关东”大潮的影响,东北三省不少地点(名称或者建筑)都带有山东印记。前几天曾简要列举了若干相应地名例子,本文的内容也是相似的话题。这次要介绍的是辽宁省沈阳市大北街的“财神庙”,它同样属于闯关东历史的见证。

经过历史变迁,这座“财神庙”的原貌应已不存(笔者暂时没有实地详细走访),但在地名中仍可见痕迹。现沈阳市大北街和白塔街交叉口以东不远有“财神小区”和“财神庙巷”,就都源自旧时的财神庙。



对于“财神庙巷”名字的具体由来,地名资料记载道:“该巷在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建有财神庙,起初叫做财神庙胡同,1957年改称为财神庙里,后又命名为财神庙巷。”

追溯历史,这座财神庙与登州府黄县(现龙口市)的于姓人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段渊源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盛京日报》中有过报道,现摘录其文如下:

原标题|财神庙:黄县人捐资而修,庙中专祀文武财神

“财神庙建置於北关区大北街二段五九号,共正殿三间、配殿东西各三间。据云至今二百年前,有山东黄县人于姓者来奉修。此庙故为于氏之家庙。正殿中除文武财神像各一尊,并有皂王(灶王)之神像。正殿内有大清光绪十年五月盛京户部郎中世麒之匾额一块。殿前又有石碑二,但已风雨剥削,字迹模矣。
正殿前□有修皂君庙、财神庙各碑,为康熙三十一年所立,刑部主事王良佐书。此外有古钟一,□于正殿之东侧角,据云此为最古之钟(注:此处最古似是指沈阳最古)。
现该庙仍由于姓管理,由“于本法”主持庙业。惟东西厢房六间,均已作为民宅矣。”

由此可见,这座财神庙是由一支从黄县迁来的于姓人所出资修建,并且长期作为于氏家族的私产。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庙中事务仍由一位名叫“于本法”的于氏后人主持。但经过时代变迁,其当时的规模已经不如从前(东西厢房改作了民宅)。

于是胶东半岛的传统大姓,在很多县市区都有集中分布。按照《龙口市志》的记载,当地于姓据称由文登大水泊徙来,散居城西于家村、城东归城大于家、小于家等村。上世纪九十年代统计,当时龙口市总共20个乡镇中,19个乡镇都有于姓,可谓分布广泛。



限于资料,在沈阳修建财神庙的这支于姓人具体来自黄县何地?暂时不得而知。如果有朋友了解详细情况,欢迎留言补充介绍。另外,黄县人一向有“擅长经商”之称,考虑到修建庙宇需要相应的资金,并且财神尤为经商者所尊崇,以此推断,这支闯关东的于姓人当年多半也是经商起家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