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物生辉。4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隆重举行北京市优秀名中医姜敏教授传统中医收徒拜师仪式。此次收徒仪式既是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的重要举措,亦是中医人才培养在传统中医师承探索的生动实践。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务处处长樊庆、教育处副处长刘娜、中医科核心组成员及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传承岐黄、赓续薪火的重要时刻。

师承为基,名医引路

姜敏教授是综合医院中医领域的领军人物,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分会主任委员等职。从医37载,她深耕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已培养北京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学员5人,获评“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北京市优秀名中医”等殊荣。其学术思想融汇经典与现代,尤其在糖尿病、肿瘤康复及亚健康领域卓有建树,为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树立典范。

本次拜师的学员郝晓花博士,系北京世纪坛医院Ⅰ期临床研究基地主任、国家药监局GCP检查组长,主持参与创新药I期及仿制药生物等效性研究80余项。她以现代医学为根基,心怀对传统中医的敬畏,主动投身师承教育,立志将姜敏老师的学术精髓与临床经验融贯于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中。


姜敏教授与郝晓花博士合影

古礼承脉,典籍传薪

仪式依古制而行,简短而庄重。郝晓花博士向姜敏老师行鞠躬礼、敬拜师茶、献鲜花,以传统礼仪表达尊师重道之心。姜敏教授则回赠《古代导引养生辑要》与《中医治未病十讲》两部医著,并寄语弟子:“治未病乃中医精髓,导引养生为千年智慧。望你以医籍为舟楫,溯中医之源、探学术之幽,更须以德润术、以仁济世。”两部医著凝聚了姜敏教授多年临床心得,前者辑录古代导引术精华,后者系统阐释“未病先防”理论体系,既是学术传承的载体,亦是医道精神的延续。


郝晓花博士向姜敏教授敬拜师茶


姜敏教授向郝晓花博士授书

寄语殷殷,厚望灼灼

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务处处长樊庆在致辞中讲到:“师承教育是中医药生生不息的根脉。姜敏教授与郝晓花博士的师徒之缘,展现了现代医学专家对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为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注入新动能。” 教育处副处长刘娜亦指出:“医院将持续深化师承模式,搭建‘名医带徒、学术共进’平台,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医底蕴的复合型人才。”


医务处处长樊庆致辞


教育处副处长刘娜致辞

郝晓花博士郑重表态:“师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医者使命的接力。我将以《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为圭臬,将姜老师的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让中医智慧在临床研究中焕发新机,不负师恩与时代所托。”


师承学员郝晓花博士表达传承与创新的决心

守正创新,续写华章

姜敏教授在总结中深情言道:“中医传承,贵在‘口传心授、知行合一’。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理念,到治未病的全局思维,唯有以经典为基、以临床为验,方能守住中医魂脉。望弟子博采众长、守正创新,让岐黄之术既承古韵,又绽新辉。”


指导老师姜敏教授寄语弟子


拜师仪式集体合影

近年来,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为契机,通过名医工作站、学术共建等模式,构建“传承+创新”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此次拜师仪式标志着中医科在深化中西医协同、培育高层次西学中人才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未来,科室将以师承教育为纽带,打造“精医术、重医德、强科研”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才梯队,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百姓健康福祉贡献世纪坛力量!


来源:中医科

作者:黄博臻

荐稿:姜敏

排版:李春慧

责编:曹翠峰 张文康 张洁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专栏入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