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广州天河世界大观四期宅地以总价10.8亿成交,为今年首次卖地录得2.9%的溢价,而非再是底价成交。
看多者,认为这算是开了个好彩头。
但也有看淡者说,怎么?就这?
看看人家北、上,还有杭州、成都,都在疯狂造“地王”了。
这么一对比,就觉得广州楼市还是欠点气候。
有粉丝问我,广州现在不断挖掘出市中心的宝藏地块摆上货架,有没有机会也再出地王?
直接说答案,我认为广州现在正在逐步迈向“一线城市,二线房价”……
当下最新的这一波地王潮,怕是来不及组团出圈了。
为什么?
先来看下,近期都有谁加入了“地王朋友圈”的群聊。
最出圈的,当属2月25日,上海静安区诞生了全国新单价地王,楼面地价高达16万元/㎡。拿地的房企是静安区国资委100%持股国企。
紧接着,上海还诞生了单价分别为7万+和9万+的板块新地王。
除了魔都外,帝都也不示弱。
3月18日,中海以总价75亿元(楼面地价超10万元/㎡),拿下海淀区树村地块。
然后就是,从今年开年就一直热度不减的杭州。
3月28日,建发最终以楼面地价8.8万元/㎡夺得西溪湿地北侧蒋村地块,溢价率高达115%。
这也一举将杭州的单价地王送上了全国TOP3,排第一、第二的分别是上海和北京。
对了,还有成都,也出现了单价破4万的地王。
追溯起来,上一次各地接连爆出地王,要去到近10年前,也就是2016-17年那波土拍高潮了。
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的这波“地王潮”,拿地的都是清一色的国家队,央国企。
因为现在资金实力最强的也只有他们了。
由他们成为最新一批地王的缔造者,也是为“止跌回稳”的大方针贡献、出力。
再回过头来,看下广州。
则显得有点国家队也不太够用的样子。
虽然世界大观四期宅地的得主金茂也是央企,但可以看到附近近水楼台的越秀没拿,去年先后拿下天河面粉厂、绢麻厂地块的保利也没再出手。
会不会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呢?
虽然世界大观四期宅地成交单价约4.7万元/㎡,基本与去年成交的三期地块持平。
但有一点大家不要忽略,地块的容积率从原来的1.8,调到了1.1,也就是说为了维持地价和促成交,几乎牺牲了近一半的容积率。
反过来说,如果还是原来的容积率,不做低密度的产品,未来楼盘就卖不起价,地价也没支撑。
现在附近几个在售楼盘的面包价就摆在那里,而且片区的供应不说过剩,也几近饱和。
这就是广州摆在面前的真实市场。
要问,那么广州应该怎么办?
从长计议。
也就是说,不同的城市,也在继续分化,即使同是一线、或者二线城市也是如此,试错成本很高。
具体来说,广州的买家就真的不用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