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出游季,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大运河畔垂柳拂波,宋夹城内紫兰初绽,瘦西湖上舟楫如织。这座被唐诗宋词浸润千年的城市,在春色中仿佛一卷徐徐铺展的水墨长卷。而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恰似这幅长卷中最厚重的笔触——这里不仅流淌着运河千年的商旅文脉,更矗立着一座镌刻着民族气节的丰碑: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纪念馆位于度假区内的梅花岭畔,是一座纪念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飨堂、碑廊、衣冠冢、梅花岭为轴线,层层递进,将访客引入一段悲壮的历史时空。飨堂内,乾隆御笔“褒慰忠魂”的匾额高悬,两侧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墨色苍劲。





堂内正中供奉着史可法的塑像,只见史公坐像身着明朝官服,眉宇间凝着山河将倾的忧思,案头一方砚台、一柄长剑,无声诉说着文人风骨与武将担当。两侧陈列着他的手迹和珍贵文物,如玉腰带、象牙印章等,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与扬州的故事,是血色浸染的史诗。1645年清军南下,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困守孤城。清军统帅多铎五次劝降,他回以“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八字血书。城破之际,史公自刎未成被俘,面对利诱威逼,他掷地有声:“吾为天朝重臣,岂可苟且偷生!”最终血溅扬州,尸骨无存。百姓含泪将其衣冠葬于梅花岭下,从此岭上寒梅岁岁凌霜而开,恰似忠魂浩气长存天地。







穿行在纪念馆碑廊,历代名家的题咏令人心潮翻涌。林则徐“公死已无明社稷,我来犹见古衣冠”道尽遗恨,郭沫若“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饱含追思。最震撼处当属衣冠冢前的“墓土墙”——取自全国29省市的泥土,象征着忠魂永驻华夏大地。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纪念馆是一座纪念英雄的祠堂,也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承载的不止是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也是一面映照气节的明镜,一座安放心灵的祭坛,更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明灯。正如飨堂前那株四百年的参天古树,纵使历经雷火仍吐新绿——气节不死,山河永固;忠魂长在,明月千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