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一场因久旱无雨而举行的祈雨大典上,纪晓岚身为礼部尚书,被安排在祭坛上宣读祷文。

可谁也没想到,他展开的竟是一张空白纸。

群臣惊愕,乾隆眉头微皱,场面一度紧张至极。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时,纪晓岚却不慌不忙开口,念出十字祷文,不仅语义贴切,还引经据典,言简意赅,赢得乾隆当场赞赏。

这场突如其来的“危局”,原是一次精心设下的试探,而纪晓岚的反应,成就了他一生最为人称道的一次临场妙对。



乾隆赐白纸,纪晓岚祷文出口成章

这一年,京城久旱,农田龟裂,百姓无粮,民间已有逃荒之势。

乾隆虽年迈,但仍未完全退居幕后,听闻灾情,便亲自下旨,决定前往天坛祭天祈雨。

按照朝廷礼制,祈雨仪式极为隆重,皇帝率百官亲赴,礼部尚书在坛前恭读祷文,表达君臣对上天的敬意与请求。此时正任礼部尚书的纪晓岚,自然要担此重任。



天坛的石阶擦洗得干干净净,坛下三千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排班而立,耳边只有风吹柏叶声。乾隆拄着龙头杖缓缓步上高坛,站定后微微点头,示意仪式开始。

司仪高声宣布:“宣读祷文!”

众人目光齐刷刷望向纪晓岚,只见他神色从容地自袖中抽出一卷纸缓缓展开。可纸一展,纪晓岚的心头就是一紧——白的,一片空白。

此时众目睽睽之下,他连询问的机会都没有。再低头细看,确实是一张未曾落笔的白纸。他很清楚,这祷文是由太常寺卿胡牧亭亲笔拟定的,昨日还交接得明明白白,怎地临到头却变成了空纸?



周围官员也发现了异常,纷纷侧目看他。胡牧亭站在不远处,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眼角明显有点不安。

乾隆看得清楚,却并未即刻发作。他倒想看看,这个自诩“才子”的纪晓岚如何收场。

纪晓岚没有退缩。他微一垂头,沉思不过片刻,便朗声开口:“帝曰:‘咨尔龙,岁大旱,用汝行甘雨,汝其往,钦哉!’”

这话简短精炼,出自古籍《尚书》,表达的正是天子令龙神降雨的意思。话音未落,场下顿时肃然。



乾隆听完,嘴角略一上扬,轻轻点头。他不止一次听过纪晓岚的诗文对答,但这一句,是最让他满意的一次。

祭祀结束后,乾隆在回銮的路上笑着对刘墉说:“这纪晓岚,口中无纸,心中却早有文。”

刘墉心里也佩服得紧。这种临场反应,少说要读书十年,练胆十年,才有这份从容。



至于那张白纸,纪晓岚后来才知道,是胡牧亭一时心血来潮,想试试这位老同僚的机智。事后胡牧亭悄悄将原祷文拿出来,苦笑着解释:“只是想看看你临场如何应对,谁知你真念得这般有模有样。”

纪晓岚倒也没生气,只说:“幸好天坛上风大,不然一脸冷汗只怕要被人看穿了。”

此事过后,乾隆对纪晓岚愈加信任,每逢有礼仪大典或诗文场合,几乎都点他执笔或出席。



灯谜夜,智对圣上难题

纪晓岚被乾隆赏识,并非空穴来风。早年他在翰林院做庶吉士时,就有一夜被皇帝亲自点名表扬的经历。

那是京城元宵节,乾隆在宫中设灯会,命各部大臣、文士设计灯谜挂于灯下,供他和王公大臣赏玩。

纪晓岚所挂灯谜,在百盏灯中最为特别。乾隆走过来,看了一眼,不解,停了脚步。



灯谜分上下两句:

上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下联:“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南西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每句后皆标注“打一字”。

乾隆看了许久也不解。遂召纪晓岚问:“此对何意?”

纪晓岚答:“上联打一‘猜’字,下联打一‘谜’字。”



乾隆细一咀嚼,恍然大悟,“黑白红黄皆非,形态不明,是‘猜’。诗词皆见,语意模糊,是‘谜’。合之为‘猜谜’。好,好个巧思!”

当晚,乾隆特令内廷赐茶一盏,以示褒奖。从此,朝中对这位纪庶吉士的称赞便多了起来。

这一道灯谜,不只体现才学,更显示出纪晓岚的机巧与机敏,懂得在合适的场合露才而不张扬,点到为止。

在文人满朝的清中期,这种“出挑而不露锋”的处世方式,恰好迎合了乾隆爱才而忌才的性格。



被贬西域,才情未改

纪晓岚也并非一生平顺。他曾因私下传信给亲戚,泄露朝廷正在彻查盐案而被乾隆削职,发配到乌鲁木齐。

当时正值盛夏,路远人稀,尘土飞扬。身为读书人,到了边疆便如同鱼离水。但纪晓岚并未沉沦。他在乌鲁木齐担任戍所印务章京,虽职卑无权,但依然每天抄写、读书、作诗不辍。

有人曾问他:“大人,您每日还写这些诗文,可有人看?”

他答:“我自己看。”



短短数语,道尽心志。即便无人喝彩,他也不愿荒废才华。

在乌鲁木齐的两年中,他写下了《乌鲁木齐杂诗》,描写西域山川风物、人情风貌,不仅传回京城,更被乾隆知晓。

乾隆也许是念旧情,也许是觉得此人可用,便在两年后将他召回,重新起用。



归京后,纪晓岚便接到了乾隆亲手交办的重任——主持纂修《四库全书》。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和心血投入其中,不论寒暑风雨,常年伏案,亲阅书籍,撰写提要。

据说纪晓岚所批校之书,墨迹遍及三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手迹比任何一人都多。

十四年后,《四库全书》告成,乾隆下旨嘉奖:“纪昀,尽其儒臣之能事。”并特赐其骑马入紫禁城。

那是清代文臣中极高的荣誉。



结语

纪晓岚,字晓岚,一生起伏。少年得志,中年受挫,晚年用心于国。虽无实权,却用文章、口才与才思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

清人评价他:“非以富贵耀后人,而以文章传千古。”

这一句,或许正是纪晓岚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