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4月1日报道:春季,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在享受春日美好的同时,一些季节性相关的健康问题也悄然来袭。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向各位市民送上健康小贴士。


警惕呼吸道疾病

春季早晚温差较大,乍暖还寒,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市民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地铁等,尽量佩戴口罩。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积极清洁环境

随着气温回升,上海进入病媒生物(蚊虫、蟑螂、老鼠等)活跃期。建议市民做好环境清理,每周清理花盆底托、废旧轮胎、塑料盒等易积水容器,倒置存放,水生植物每 3-5 天换水一次,清洗容器内壁。厨房、卫生间使用后及时擦干水渍,地漏加装防臭密封圈,食物密封保存,垃圾日产日清,定期检查橱柜缝隙。同时注意家中是否有蚊虫聚集、蟑螂粪便、鼠迹等异常情况,发现蚊虫异常增多或疑似病媒传播病例,拨打上海卫生热线12320。社区可以每周开展一次全面清洁,重点关注地下室、绿化带等易孳生区域。

小心过敏困扰

春天繁花似锦,花粉、柳絮等过敏原增多。过敏体质的人群很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皮疹、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在花粉传播的高峰期,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在上午10 点到下午4点之间。外出归来后,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和更换衣物。定期对卧室、客厅等进行深度清洁,使用除螨仪、空气净化器等设备,降低过敏原浓度。

预防肠胃不适

春季气温回升,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食物容易变质。人们在春季也可能会食用一些新鲜的野菜等,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引发肠胃问题。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和变质食物,不要随意采摘野菜食用,果蔬食用前充分清洗、浸泡,确保去除残留农药和杂质,尽量选择新鲜、煮熟的食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缓解春困现象

春季日照时间逐渐变长,人们容易感到困倦、乏力、精神不振,也是常说的 “春困”。因此,市民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建议午间休息 15-30 分钟,但要避免进入深睡眠周期(约 90 分钟),防止醒后出现 “睡眠惰性”。合理安排饮食,多吃富含 B 族维生素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香蕉等,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适度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唤醒身体活力,减少春困发生。

关注心理健康

春季气候变化和激素波动易诱发情绪问题,市民需警惕由于季节变化带来的春季抑郁、过敏焦虑等心理健康风险。每日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光照、参与社区园艺活动等有助于改善春季抑郁。过敏人群应关注上海气象发布的花粉指数,可能出现过敏发作时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焦虑。职业人群在工作期间要注意节奏,间断性放松拉伸,在午休时可以到绿地或者公园进行“森林浴”。此外,出现持续情绪不佳时,可拨打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12320-5”,或前往社区“心灵驿站”获得帮助。

出门踏青注意预防传染病

进入春夏季,清明、五一以及端午等小长假陆续到来,公众户外活动、外出旅游以及亲友团聚增多,在亲近大自然、交往团聚的同时,如何做好预防传染病的相关准备?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户外活动时,要避免直接接触动物,与动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触摸,不投喂,防止病原体传播以及意外抓咬。如果不慎被抓咬,需立即用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15分钟,并及时就医,根据情况采取接种狂犬病疫苗等必要措施。同时,做好驱虫和防护“双屏障”,在蚊子、蜱虫等虫媒活跃的区域,可采取物理和化学双重防护。具体措施包括,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每4小时补涂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在露营时,可采用蚊帐与驱蚊灯组合进行防护。此外,要带好必备用品。建议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创可贴等日常用品;进行徒步、登山等活动时,可增配止血绷带等急救物品;慢性病人群还应携带好日常服用的药物,确保在户外活动期间的健康和安全。

专家提示,在旅行团聚时,要关注疫情动态。出行前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及疾控等相关部门发布的防控信息提示,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合理安排出行。采取必要防护,落实好相关防护措施,比如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不生食海鲜、防蚊虫叮咬、不接触疫源动物和产品等,还要注意旅途中和聚餐时的饮食和饮水卫生,不要接触、烹食死禽和动物。同时做好健康监测。旅途中、返程后以及聚餐后,要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聚餐活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