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过敏组织报告,全球约30%-45%人群受过敏困扰,我国已有3亿过敏患者。
每年春天,随着花粉、柳絮等季节性过敏原浓度攀升,叠加紫外线辐射增强,社交媒体上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过敏”。在北方,过敏患者甚至呼吁将“罪魁祸首”圆柏砍伐。为什么身边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了?植物到底要不要背锅?我们应当如何预防和应对过敏?
多种过敏性疾病会共存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人体在接触到某些特定的过敏原后,机体产生一系列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引发各种临床症状。过敏与现代社会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工业化程度、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等都有关系,压力、情绪、作息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过敏反应。
在北方,花粉是最常见的过敏原,南方多以室内尘螨、霉菌、动物皮毛等为主要过敏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过敏与免疫科主任骆肖群说,过敏性疾病常表现出“过敏进程”,即婴幼儿时期的特应性皮炎(AD)通常是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食物过敏)发生前的第一步;70%的AD患者可能进一步发生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此外,多种过敏性共病常同时存在。我国46.5%过敏患者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过敏性疾病,11.1%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通常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的人小时候不过敏,到中年开始过敏;还有的人小时候过敏严重,成年后逐渐好了。骆肖群说,这是由于外部生活环境和身体免疫状况都在逐渐变化。
有的人携带过敏的易感基因,但幼时没有暴露在过敏原环境中,或者接触频率少而不足以诱发免疫反应;当其长大后,不断暴露于充斥某种过敏原的环境中时,免疫系统过度应答,渐渐发展出过敏症状。就像有养猫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竟对猫毛过敏。也有人在儿童时期对牛奶鸡蛋敏感,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甚至耐受了。
过敏性鼻炎需要主动预防
过敏症状多种多样,有人眼睛痒,有人鼻子痒,有人长皮疹……过敏性鼻炎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种物质特别敏感,出现连续不断的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儿童患者更多。一部分是天生的,大多数是后天的,环境是引起过敏很重要的因素。”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李华斌主任医师说。
现在的家庭对子女的养育过于精细,生活环境更是如“消毒”般干净,导致免疫系统得不到锻炼,对外界细菌抵抗力降低,易患上过敏性鼻炎。此外,过多的抗生素使用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降低人体对外界细菌的抵抗力,从而容易引发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需要长期治疗,讲究防治结合。“很多患儿家长希望得到迅速根治,治疗不规范,往往急功近利,缺乏长期控制的慢病管理理念,这是临床上常常遇到的误区。”李华斌表示,除了药物治疗外,过敏性鼻炎患者需主动预防,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免疫力、改善生活习惯等。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减少过敏症状。患者在户外戴上口罩,也能明显缓解或减轻症状。
化妆品可诱发过敏性结膜炎
乱花渐欲迷人眼,也有人“红了眼”——过敏性结膜炎急性发作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龚岚主任医师介绍,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是过敏性结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患者的90%以上,通常在春秋季高发。患者眼睛奇痒无比,伴有灼热感、眼红、眨眼频繁、流泪等。超过60%的患者还会同时出现过敏性鼻炎。
对女性来说,化妆品也成了过敏性结膜炎不可忽视的诱因之一。眼线、眼影、睫毛膏等化妆品中的粉尘颗粒,以及假睫毛的胶水等,可能会刺激眼睛,引发过敏反应。如果长期使用或卸妆不彻底,可能引起睑缘炎,甚至损伤角膜,导致更严重的眼部问题。
“有些患者能明确说出自己接触了哪些过敏原,只要避开过敏原,症状就会缓解。”龚岚说。然而,大多数过敏性结膜炎并不一定能查到确切的过敏原,那么首先是要改善生活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和居室内温度,也要尽量控制化妆次数或避免化妆品粉尘颗粒入眼,还要注意锻炼和休息,增强体质。其次,采用冷敷减轻症状,或人工泪液冲洗降低过敏原或致炎因子浓度,可改善眼表炎性环境。急性发作期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过敏能根治吗?或许应该和平共处
在骆肖群接诊的患者中,有很多是被长期过敏搞得心力憔悴的患者或家属,就诊时提得最多的要求就是“彻底根治”。
但是,过敏的发生受遗传因素、环境作用和自身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根治”很难,部分患者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好转,甚至不再过敏,但仍有约40%的患者可能一辈子都有过敏症状。
龚岚也指出,药物抗过敏治疗一般只能控制过敏症状,很难说“彻底治愈”,好在多数过敏性结膜炎具有自限性,随着患者身体和对环境的适应及抵抗力的增强,过敏症状会逐渐缓解或痊愈。
一位过敏患者正在做检测
既然大部分人的过敏无法“根治”,预防过敏最重要的就是“躲开”过敏原。目前已知的过敏原有数万种,最常见的有六七十种。过敏原一般以3种途径入侵人体,吸入、食入和接触。通过抽血化验可检测部分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皮肤斑贴试验则有助于发现接触性过敏原。
骆肖群说,想要控制住过敏性疾病,除了遵照医嘱规范治疗外,还要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入手,特别是要保持好心态,学会接受,与过敏和平共存。“其实,过敏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某种吸入物或食物,都市现代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起的不良作用可能更多。”
原标题:《新民·健康新知|3亿人的烦恼:对抗过敏,还是与之共处?》
栏目编辑:马丹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左妍 摄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