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一年春草绿,

又逢清明祭扫时,

清明是祭奠逝者、缅怀先人的

重要传统节日。

让我们搭乘记忆的轻舟,

回顾那些与星湖有关的人物,

缅怀他们在星湖留下的深刻印记。

北宋清官:包拯

宋代名臣包拯,

“青天”之名始于肇庆端州任上,

《宋史·包拯传》中

“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就发生在肇庆。


包拯在端州 任知军州事三年,

清心直道、勤政爱民、排沥屯田、

挖井除疾、整治砚赋、

建仓修驿、兴文办学,

形成了以民为本、清正廉洁的

执政理念,

让肇庆人民一直念记着。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其中,七星岩石室洞东壁

现存包拯题名石刻,

是包拯唯一存世手迹。

至今,包拯留下的清廉之风,

对人们影响深远。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

1068年,周敦颐任运判官职,

分管广东。

来端州巡察时,

听说端州知州杜谘贪得无厌,

相当霸道。

不仅索取端砚,还欺行霸市,

外号叫“杜万石”。

周敦颐知道后,

马上为端州百姓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态度严厉地上呈奏折,弹劾杜谘。

二是定下禁令:

“凡在此地为官者,取砚石不得超过两块。

否则,当严惩不贷!”

经此一役,周敦颐为端砚“立法”,

端州贪风顿息,百姓人人称好。


处理完这些事情后,

他还游览了七星岩,

在石室洞留题书:

“转运判官周惇颐(字)茂叔,

熙宁二年(1069年)三月七日游。

军事推官谭允,高要县尉曾绪同至。”


清末端溪书院山长朱一新

朱一新(1846-1894),

字蓉生,号鼎甫,清朝义乌人。

光绪十三年(1887),

应两广总督

兼广东巡抚张之洞的邀请,

主讲端溪书院。


主讲端溪书院期间,

兼管星岩书院,

倾力于两书院的

管理、招生、授课、考核及课程改革等,

在吸收传统文化基础上,

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工作相当繁重,

还完成了《德庆州志》的部分初稿,

后来担任广雅书院山长时,

仍然继续编纂《德庆州志》。


龙岩洞内朱一新题名石刻

如今,在肇庆七星岩

龙岩洞洞内西壁近水处,

有朱一新、陶浚宣

两位山长的题名石刻。

原文如下:“光绪己丑,义乌朱一新、

会稽陶浚宣、井研廖平、

番禺徐铸同游。浚宣题。”

朱德、陈毅、叶剑英三位元帅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朱德、陈毅、叶剑英 三位元帅

曾先后到星湖视察,

指示有关方面要组织建设好星湖,

同时题写了珍贵的墨宝。






1959年初,

朱德元帅偕夫人康克清南下广东,

于2月17日至19日,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

朱德元帅视察了肇庆城区,

游览七星岩和鼎湖山。

期间赋诗一首《游七星岩》。


朱德五言诗《游七星岩》石刻

1961年4月,

叶剑英元帅第二次到肇庆视察,

游览七星岩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

《游肇庆七星岩》诗:

“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游客观看叶剑英题诗。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1966年1月,

陈毅元帅在七星岩休假期间

以革命家坚定乐观的情怀,

满含对星湖景区的喜爱之情,

撰写了五言律诗《七星岩》。


1966年,陈毅、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和地委领导李茂萱在七星岩石室洞前合影。

郭沫若

1961年12月,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

郭沫若来肇庆视察。

期间参观游览了

七星岩、鼎湖山和城区的名胜古迹,

留下了一副“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楹联,

以及《宿天柱阁》等

和肇庆有关的诗词书法作品。


摩崖石刻《宿天柱阁》


郭沫若书法作品《端溪环绕鼎湖山》

这些星湖的记忆守护者,

用清廉、勇气、智慧与担当,

在岭南大地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他们留下的不仅是石刻与故事,

更是一种精神的火种,

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 编辑:吴颖怡

◆ 一审:龙爱文 陈楚

◆ 二审:邓俊丽

◆ 三审:童益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