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逝世。12月7日上午,国防部为其召开追悼会。令人惊讶的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做主祭人并作长篇讲话,之后还在前面执绋引棺送灵。此外,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人都到场。在那将星闪耀的时代,为何杨立三能得到如此殊荣?只因他们有过一段真正生死与共的患难岁月——长征,并且杨立三还救过周总理的命。



那是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恶劣的战斗及自然环境,加上缺医少药,使红军减员非常严重。当时,周恩来一直是最高军事指挥者之一,担负了中革军委极其繁重的工作,参与制定重大的战略决策,亲自起草作战文电,他的作用对红军来说无可替代。

1935年8月,周恩来不幸得了伤寒,病得很严重,但他仍坚持指挥作战和工作。而那时红军正准备离开毛儿盖准备过草地。由于连续高烧、五六天没吃东西,周恩来的身体极度虚弱,不要说过草地,就是在平地上行走也十分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非常着急,一再嘱咐彭德怀:“周副主席不能再骑马了,要组织力量抬着他顺利过草地,不能有半点闪失。”彭老总当即组织担架队抬周恩来同志走出草地。当时的担架队是从运送迫击炮的战士中抽出的,彭德怀说:“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宁可损失一百门大炮,也要把周恩来抬出去。”



时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立即组织人员,并坚持要参加担架队。于是他和肖劲光、陈赓等人抬着周恩来,向着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发。茫茫草地,一望无际,到处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抬着担架在草地上行军极端困难,脚底下要时时留意一个个泥潭,稍不小心踩进去就很难拔出来

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经过长途跋涉,红军战士缺衣少食,冻饿交加,体质都非常虚弱。周恩来不忍心看到同志们双肩磨破、步履艰难地抬着自己,多次要挣扎着爬下担架自己走,又一次次被战友们按倒在担架上。就这样,大伙顶风冒雨,深一脚、浅一脚,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来抬出了茫茫草地。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杨立三这位参加秋收起义的老革命,虽然没有太多正面指挥战斗的经历,声名不显,但他长期负责我军后勤战线,曾任红军总医院院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为我军的后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也为我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出色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1939年,在前线作战的朱德、彭德怀打电报给毛泽东,极力要求杨立三到前线八路军总部主持后勤工作,也正是出于对他出色后勤组织能力的认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杨立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他在新的岗位上废寝忘食,积劳成疾。1954年秋,因患脑癌实在无法坚持工作,才服从组织决定去莫斯科治疗,不久后就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

1954年12月5日和6日,国防部为杨立三举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动。12月7日上午开追悼会。周恩来总理担任主祭人作了长篇讲话,并坚持亲自在前面执绋引棺送灵。当时,走在右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周恩来,随后是彭真、陈叔通副委员长及吴玉章、徐特立等同志。而在左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彭德怀,随后是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将帅。

曾经,你舍命抬我出草地;如今,我为你抬棺送行。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体会他们生死与共、袍泽情深的战友情。正是那种生死攸关时刻的扶持,那种真诚无私的帮助,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也让周恩来终生难以忘怀。周总理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故事,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的感人新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