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校社共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近年来,滨州市立足实际、探索创新,汇聚各方育人力量,共同打造家校社共育和家长教育新高地,逐渐构建起家校社共育的成熟模式,并深度运用于全环境立德树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有力推动了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各成其材,优化了教育生态和育人大环境。该市4次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称号,入选第二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

一、主要做法

(一)汇聚五方协同共育力量。一是党委、政府主建家校社共育新高地。党委、政府统筹指导,制定滨州市《指导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新高地建设实施意见》,设立专门经费,将家校社共育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创新提出“中国家长节”构想,2016、2017年承办首届、第二届“中国家长节”;2018年更名“中国家长大会”并走向全国;2023年第六届中国家长大会回归并确定长期落户滨州,2024年第七届家长大会继续在滨州举办。二是教育部门筑牢家校社共育主阵地。由教育部门统筹指导,将学校作为联系家长、推进家长教育的主阵地。规划实施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两个阵地”建设,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100%覆盖,并建立家庭教育骨干专家、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有意愿有特长的优秀家长“三支队伍”,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专家团队提升家校社共育专业度。与北京三宽教育研究院等专业机构长期合作,各中小学利用“养教有方”“家长空间”“三宽教育”等网络资源,开设“家校共育大课堂”,打造“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课程实施平台,2024年至今累计开展家长学校活动8300余场。四是教师主动担当家校社共育主力军。实施教师观念重塑工程,培养一支既擅长教育教学、又精于家长教育的师资队伍。组建“滨慧万家”滨州市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支队,2024年至今开展巡回宣讲和专题训导1600余场。五是家长融入倍增家校社共育正效应。实施家长成长工程,“精准化”服务家长需求,通过讲座指导、个案咨询、对策施救等方式精准指导。如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家长读书会8个、会员2000余人,形成多层面辐射的家庭教育联盟。


(二)打通全环境立德树人壁垒。一是健全校内德育体系。建强思政课引领指导团队,组建中小学3个学段的思政名师工作室,打造思政课教研共同体、优秀教师梯队库和优质教学资源孵化器。组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整合驻地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中小学思政名师等力量,统筹指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学科育人工程,推进强德固本行动和德育课程一体化落地落实,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维度,构建起德育、学科、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二是提升家长教育实效。推进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建设,成立由专家、骨干教师、优秀家长和志愿者组成的300人“家庭教育讲师团”,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优质服务。建立家庭教育专家智库,吸纳22名全国、全省专家为家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导咨询。聚力家长教育阵地建设便捷化,充分利用山东省教科院“家长空间”等网络资源,开设各类“家校共育大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广受家长欢迎。三是建强校外育人平台。建设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57个,命名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等19个市级和6个县级家风家教实践基地,开发研学实践课程58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城市“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注入多元化的育人元素,让德育融入城市各个方面,扩宽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三)协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一是规划“心安城市”蓝图,关注学生“心育”。秉持“心安就是最好的治理”理念,发布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标准,完成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立法,“心安城市”成为滨州的城市标签。在此战略蓝图中,将关爱青少年学生心理作为重要一环,教育等11部门联合制定《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2019—2021)》,开展“滨滨心语”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多方面、各部门紧密合作,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二是创建“心安学校”品牌,助推学生“心育”。制定《滨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创建“心安学校”品牌,建立“市—县—学校—班级—宿舍”五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网络。市级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科”“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同心圆”教育联盟,各县市区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学校组建专门领导小组,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与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各司其职,织密心理“防护网”。建立“一生一册”心理档案机制,连续三年对40万中小学生开展“全覆盖”的心理测评,实行分级分类评估与干预,依托心理辅导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三是制定“心安社区”标准,深化学生“心育”。制定“心安社区”建设标准39项,将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其中。教育部门、学校和三甲医院、社区医院联合为青少年学生开通心理健康转介绿色通道,以生为本、医教融合,定期开展知识宣传,进行心理危机预警、动态管理、转介治疗等工作,合力化解学生心理问题。

二、取得成效

(一)共育模式全国推广

滨州市逐步搭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党政、教育、专家、教师、家长“五方共建”模式,受到中国关工委和教育专家的肯定,经专业机构统计,已被复制到全国125个县市区的15000余所学校及社区。发源于滨州、回归滨州并长期落户滨州的中国家长大会,已成为全国家庭教育领域的专业性、权威性交流平台。2024年,滨州家校社共育工作经验以《汇聚家校社力量 打造“紧密型”育人联合体》为题,被教育部官方期刊《人民教育》宣传推广。

(二)德育联动塑成优势

滨州市全力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育人壁垒,建立起德育联动、三位一体的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当前,命名市级家长学校106个,市、县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各镇街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市县乡三级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100%覆盖,选树最美家庭、教子有方家庭等典型7000余个。广泛利用家校联系微信群、定期家访、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渠道,“全员化”提升家长教育理念,惠及40多万家庭。另外完成32处儿童友好公园评选,培育打造儿童友好社区35个、医院20家、街区4个,把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打造成孩子们的校外课堂。


(三)心安学校创成品牌

滨州在全国建设首个“心安城市”,落脚点之一即发挥家校社共育优势,以“心育”护学生“心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全覆盖的“心安学校”建设工程,已打造“心安学校”试点校40所、示范校20所,加速形成“校校有心安品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2024年,经专业机构测评,全市范围内有一定心理危机学生人数,同比下降70%以上。


声明

本文来 源于滨州市教育局。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铁扇公主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点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