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行业曾因市场需求野蛮生长,乱象频发:机构频繁爆雷跑路,霸王条款、高额预付等问题频发;黑机构藏身居民楼,借教育咨询名义规避审批;虚假宣传、师资造假、安全隐患等问题突出。

监管校外培训,是时候上强度,放大招了。

整治校外培训乱象的第一枪,不在北上广,不在江浙沪,而在河南。近日,教育部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全国校外培训监管政策创新与实践培训班,双减开启了进阶模式。关于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河南又开启了何种新行动?教培行业又会发生哪些变革?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在教育问题上深感头痛,教育培训的服务提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尤为尖锐。

而近日,教育部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全国校外培训监管政策创新与实践培训班,河南在校外培训监管问题上主动破局。

会议定调,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局中,要科学研判「双减」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深化改革、标本兼治」,持续深化「双减」改革,持续优化基础教育生态。由此也释放了三重信号。

郑州在带动监管标准化上具有示范作用。郑州作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在校外培训监管上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比如,依托「郑州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研发学科类违规培训「随手拍」小程序,让市民可随时随地参与对违规培训的监督。又或是借助举报、监控、监管数字化平台,以「线上巡视」与「线下核查」为支撑,打造校外培训「AI监管」模式,将违规培训纳入全民监管。会议将郑州的治理模式作为典型案例推广,推动全国形成统一的校外培训监管标准。

会议汇集各省监管负责人,重点交流执法经验,如前不久西安市对学而思、新东方等大机构的查处案例,对头部教育机构重拳出击,地方部门如何系统联动,推动跨地区协作和执法流程标准化,成为了会议的重点内容。

不仅如此,会议还以西安的「学科类培训清零」行动为样板,释放出「严打违规培训」的强烈信号,要求各地严格落实节假日停课、取缔隐形变异培训等政策。

这场行动可不是简单割韭菜,而是给补习经济做开颅手术——毕竟在高考大省,教育治理牵动着千万家庭的神经末梢。全民参与、科技助力、系统联动,河南省校外培训监管的地方经验,不仅是教育困局的诊断书,也是其突围的路线图。


监管新政下,校外培训机构正经历结构性洗牌。

首先,合规机构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郑州会议明确要求所有学科类机构周末及节假日全面停课,这一刀切举措虽短期内营造了街面清净的监管示范,却让合规机构收入骤减,部分机构被迫转型托管或素质教育。

更严峻的是,头部机构遭遇精准打击,西安对学而思、新东方等龙头企业的顶格处罚案例被树立为全国标杆,监管思路从抓大放小转向重点盯防,通过惩戒行业标杆形成震慑效应。

而中小机构则面临系统性淘汰,郑州已实现 1348 家机构资金监管全覆盖,结合黑白名单公示制度,无法满足资质审核、风险保证金等要求的机构将被逐步清退。

尽管政策严控校外培训,但中高考选拔机制未变,家长对学科培训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这使得需求与监管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教育公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成为长期难题,同时也为地下市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更为严峻的是,郑州等地要求机构缴纳风险保证金、接受全流程资金监管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长的经济风险,但也无疑加重了合规机构的运营负担。

长此以往,这可能会导致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最终形成「寡头化」格局,反而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河南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对校外培训的监管不仅需要政府多部门的联动,更需要广泛的社会群众的参与。

在这场双减的改革浪潮中,全民皆「哨兵」,市民反馈,倒逼家长用「数据理性」替代「广告迷信」。

教育部印发《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将线上线下培训机构纳入全国平台全流程监管,向社会公开展示培训机构「黑白名单」,支持家长学生通过全国平台选课、支付、退费、评价、投诉等需求。

3 月 14 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中小学违规举办电话和信箱。对校外培训的监管,成为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行动。

多元主体的加入和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否真正还给孩子假期?解决家长内耗?还需要时间去探索。课程有性价比,而教育没有,家长舍得花钱不如舍得时间。相信人生不是短跑,教育不是速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耐心静待花开。

教育不在于塑造,而是唤醒。教育的终极答案,从来不在补习班的地下室里,而在如何培养出既能在现有规则中游刃有余,又能创造出新规则的生命个体。

河南的下一步,或许应是从「全民抓补课」转向「全民共育人」——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时,「双减」才不至沦为一场悲壮的内耗之战,而是给教育焦虑开药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