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关于难以控制自身行为的儿童。
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孩子会表现出“不听话”的行为,比如情绪暴躁、攻击性强、破坏玩具或故意违反规则。面对这些行为,许多父母感到无奈甚至愤怒,认为孩子是在“捣乱”或“故意为之”。然而,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某些行为并不一定是他们“坏”的表现,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理解这一点,有助于父母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当父母将孩子的破坏行为解释为“不受控制”的时候,父母一下子就从愤怒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下面我们具体的解释一下,为什么孩子的一些行为是不受控制的。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情绪失控行为并非“坏行为”,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具体原因如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儿童时期的孩子,“本我”占据主导地位,“本我”追求即刻满足,而“自我”则负责调节内外部需求。如果孩子的“自我”尚未成熟,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只能通过行为来表达内心的需求。例如,当孩子感到饥饿或疲倦时,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容易陷入情绪失控。孩子的情绪失控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法处理复杂的情感。例如,他们可能感到羡慕、嫉妒或愤怒,却无法用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这些情绪。长期压抑的情感最终会以“情绪爆发”的形式“溢出”。成年人可以通过语言、运动或创造活动来释放情绪,而孩子却缺乏这些情绪管理的方式。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在压力下失去控制。例如,当孩子感到挫败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打人或破坏物品来释放自己的情绪。有时,孩子的情绪失控是内心痛苦的一种表现。例如,他们可能感到被忽视、孤单或不安,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这些感受。他们通过行为来“寻求帮助”,希望父母能够注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