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年,54岁的宋朝宰相范质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叫来儿子范旻,嘱咐他说道:“我死之后,不要向朝廷请求谥号,不要刻墓碑!”

范旻流着泪答应了。不久,范质去世,宋太祖赵匡胤遵照范质的遗言,没有给他赐谥号,也没有刻墓碑,只是追赠他为中书令,然后赐给他家一些办理丧事的费用。

范质是赵匡胤即位后的首任宰相,他在位时间长达4年,无论是宋太祖赵匡胤,还是宋太宗赵光义都很赞赏他的才能和品德。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功过的最终定论,像范质这样身份的文臣,一般都很重视朝廷会赐予自己什么谥号,为什么范质临终前偏偏要留下那样的遗言,不向朝廷申请谥号,不允许为自己刻墓碑呢?



赵光义的评价或许很能说明问题。赵光义曾经夸赞范质,说他“做事守规矩,为人谨慎,清廉有节操”,但是话锋一转却又说道:“可惜他没有为周世宗一死!”

赵光义为什么会这样说?事实真相到底如何?范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为人器重的天才

范质是大名宗城人,他九岁就能写诗作文,十三岁开始研究《尚书》,并能以此教授学生。

933年,23岁的范质考中进士,被后唐朝廷授予忠武军节度推官,主要掌管案件审理和狱讼,后来又升迁为封丘县令。

范质从小饱读诗书,如今在后唐通过科举成功入仕,3年内就得到了升迁机会,可见他不仅学识够好,办事能力也很突出。照这样平稳发展下去,范质将来大有作为并非难事。

可是环境弄人,范质在后唐刚做了3年官,后唐就被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取而代之。大环境变了,相应的人事也发生了很大变动,范质必须为未来做打算。他审时度势,最终把希望的目光落在后晋宰相桑维翰身上。


石敬瑭画像,图源网络

桑维翰堪称是石敬瑭“灭唐兴晋”的关键人物。石敬瑭之所以敢于联合契丹和后唐对抗,完全是桑维翰出谋划策的结果。正因为如此,石敬瑭被立为帝后,桑维翰被任命为宰相兼枢密使,很受石敬瑭信任和倚重。

范质知道桑维翰是后晋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把晋升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前去干谒桑维翰。桑维翰读了范质的文章后十分欣赏,于是奏请朝廷,任命范质为监察御史。

这是一个群雄乱起的时代,与平稳时期相比,“跟对人”就显得尤其重要,范质显然选对了这次跟随。

范质以文章干谒桑维翰得到提拔之后,从此他的仕途就和桑维翰紧紧联系在一起:后来桑维翰被外派担任节度使时,他总是会奏请朝廷让范质担任自己的从事。943年桑维翰被调回京城再次拜相,范质也回到朝廷,被提升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一年后升为翰林学士。

这时范质不过33岁,因为文采出众、办事稳妥而备受称赞。

2、郭威称赞:宰相才也

范质在后晋青云直上,可是后晋也是一个短命王朝。947年,后晋被后汉取代,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即位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虽然朝代变了,但是以刘知远原来后晋大臣的身份,他当然会善待后晋的其他大臣,尤其是以才学和能力闻名的范质。范质被刘知远任命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范质在后汉担任中书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令,因此进入枢密使郭威的视野。


郭威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郭威经常在外征战,每当他收到朝廷下达的诏令时,觉得诏令内容对他处理军务十分有帮助,远非那些泛泛空谈的诏令可比。

有感于此,郭威于是就问朝廷使者:“这诏令是谁写的?”

使者回答:“中书舍人范质。”

郭威不由赞叹道:“这人是宰相之才啊!”

那是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正为后汉四处征战的郭威可能没想到,自己也会有黄袍加身的一天。他更没想到,被自己称为“宰相之才”的范质后来真的成为自己王朝的宰相。

951年,郭威被手下将士们黄袍加身即位为帝,是为后周太祖。

郭威率兵攻打京城的时候,城内大乱,范质只好在民居躲藏起来。郭威取得京城后,专门派人四处寻找范质,找到后十分高兴。此时恰逢天降大雪,看到范质衣衫单薄,郭威于是把自己的战袍脱下来给范质披上。

范质入仕后周,被周太祖任命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又被拜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兼有实权与名望。

被郭威看好的中书舍人终于登上相位。


周世宗柴荣画像,图源网络

周世宗柴荣朝时,范质仍然官居显位,对于他的进谏,柴荣往往会采纳与遵从。

959年柴荣病重之时,范质被召入宫中接受遗命,辅佐柴荣7岁的幼子柴宗训即位。

3、赵匡胤时期

柴宗训在位只半年时间,就被迫让位给被部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在此之前,范质、王溥和魏仁浦都是深受柴宗训倚重的大臣,赵匡胤同样深受倚重。如今,赵匡胤被拥立为帝,昔日的同僚见面,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关于这一点,《宋史》和《东都事略》的记载不太相同。

根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回到京城后,范质带领王溥、魏仁浦前去拜见。赵匡胤痛哭流泪,诉说自己被部将逼迫为帝的无奈。

范质等人一时无言可对,赵匡胤旁边的将校则举起手中兵刃说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表达的是要强烈拥立赵匡胤为天子的态度。

虽然赵匡胤斥退了将校,可是面对当前的局势,范质等人不知所措,只能跪拜在地,承认赵匡胤如今的地位。

根据《东都事略》记载,得知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范质紧紧地抓住王溥的手说道:“仓猝派他出征,是我们做错了啊!”他抓得那么紧,几乎把王溥的手抓出血来。


赵匡胤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及至见到赵匡胤,范质责问道:“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先帝(周世宗)对你像亲儿子一样,现在他尸骨未寒,你怎么敢这样呢?

听到这样的责问,赵匡胤泪流满面。

范质虽然喝问赵匡胤,可是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于是开始为赵匡胤安排接受禅让一事,并嘱咐他要像奉养母亲一样对待当今太后,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抚养少主,千万不要辜负先帝的恩情。

赵匡胤流着泪一一答应。

此后,范质继续在宋朝担任宰相,一直到964年正月罢相,当年九月去世。

王溥和魏仁浦在宋朝的仕途发展和范质完全一致,他们一起担任宋朝宰相,又在同一时期罢相。魏仁浦活到969年,期间他还曾经跟随宋太祖出征。王溥则一直活到982年,见证了赵光义即位。

后记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给予范质很高的评价。


赵光义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赵匡胤曾经对近臣称赞范质为“真宰相”。赵光义夸奖他:“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在当朝宰相中首屈一指,可是后面却话锋一转,评价道:“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他认为,当初赵匡胤即位时,如果范质以身赴死,成全周世宗托孤的名节,那就够完美了。

这样的评价,估计也只有宋太宗赵光义能够说得出口。

综观五代时期的人物,受前朝君王倚重的大臣,如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人,哪一个在前朝不是蒙受君恩,大权在握?可是时机一到,黄袍加身,又有谁是以死拒绝,只为成全对前朝忠诚的美名呢?就算是宋太祖赵匡胤,正像范质所说“先帝养太尉如子”,柴荣对他的恩情不可谓不重,可是赵匡胤也没能拒绝那强大的权力诱惑。那个时代,那么多人都浑浑噩噩,或者佯装糊涂,只为更多的功名利禄,为什么就要严格要求范质为前朝君王舍生取义呢?

用现在的话说,这简直就是典型的“双标”。

虽然赵光义的评价有失偏颇,可是范质自己显然是心存愧疚,所以他才在临终之时特意嘱咐儿子,不要向朝廷请求赐谥号,不要刻墓碑。或许,在范质心中早就对自己有了负面定评,他不想再面对那应付世人的虚伪称号与高度评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