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宋朝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宋朝与西夏的关系最为复杂。
虽然两宋时期的宋朝的国家强敌是辽与金,但自宋夏发生交战至北宋灭亡为止,宋夏两方处于敌对关系长达一百余年。
宋仁宗元年,李元昊自称大夏皇帝,要求北宋朝廷承认以此摆脱宋朝藩属国的地位以求能与宋和辽平起平坐,由此拉开了宋夏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序幕。
虽然北宋拥有千万人口和百余万的军队,无论是国土、经济、耕地和户口都远超西夏。
但最终的战争结果却是北宋屡遭败绩,除却北宋的腐败无能这一表面原因外,其根本原因也值得我们探讨深究。
宋仁宗即位前西北局势诡谲多变,宋与夏双方关系复杂
(一)由于北宋的不断轻视,等到仁宗继位时西夏已经成长为强有力的对手
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宋朝采取了先南后北、先内后外的战略方针。
先后平定了南方诸多政权的割据势力,后又攻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一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然而,北宋立国初期并未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在其北部有着辽朝这个强大的邻居让其寝食难安。
在西部还分布着党项、吐蕃等一些割据势力对其虎视眈眈。
在宋朝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维持了百余年和平的时期,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不断骚扰北宋边境,给其造成了极大困扰。
北宋建国时期,宋太祖为防止再度出现五代时期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对中原内地的地方势力采取消灭的措施。
而对周边各族政权势力的防范则比较松弛,采取羁縻的政策安抚结信部族,借以安定北部局势。
从北宋建国到李继迁叛宋,西夏与北宋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双方互派使者来往不断。
太宗时期由于对酋豪世袭体制的抛弃引起了李继迁的反叛,宋朝虽然多次派遣军队讨伐,但终究未达到消灭西夏政权的目标。
待到西夏李元昊称帝,由于宋真宗的不断妥协退让,最终使得西夏蜕变成为宋仁宗时期的强有力的对手。
(二)北宋建国时期多政权并立,与周边吐蕃、西夏和辽多个政权关系错综复杂
北宋时期吐蕃、西夏和辽多个政权并立,彼此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吐蕃是在西藏高原兴起的民族,唐朝时期在松赞干布的统治下统一了西藏高原。
李继迁叛宋后由于其实力大增,开始多次不断地对吐蕃各族骚扰抢掠,吐蕃采取了联合北宋共同对付西夏的策略。
辽是由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游牧民族政权,在耶律德光统治时期由于帮助石敬瑭消灭后唐建立后晋得到幽云十六州,从而打开了游牧民族南下的方便之门。
宋朝北方从此无险可守,以至于宋朝从立国至结束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时刻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与骚扰乃至最后灭亡。
宋太祖时期曾设立了封桩库,将每年结余的钱财存入其中用于作为从契丹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的赎款,或作为武力攻取的军费,终其一生未能如愿。
太宗继位消灭北汉后想乘胜北上挥师一举夺回燕云故地。
但由于宋军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结果导致大败,尤其在经历雍熙北伐的失败后北宋统治阶层充满了恐辽的情绪,双方开始彼此不断交战,直至“澶渊之盟”的签订才双方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
在宋辽的双方对抗中,西夏的倾向对双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能争取到西夏的支持,谁就能在斗争中取得有利的优势。
(三)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辽朝对北宋制夏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辽朝极其强大的国力,北宋在制定对夏政策时需要先考虑辽朝的态度
在“澶渊之盟”签订前,辽宋之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西夏虽然依附于辽朝,但是仍旧处于穷于奔命的游击状态,故北宋对辽夏之间的联盟始终轻视。
在辽夏之间的密切配合下,北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力量对付辽朝,不得不重镇灵州于不顾以至于被西夏攻破夺取。
宋仁宗宝元年间,李元昊向北宋边境发动攻击,一时之间宋朝廷讨伐的声音不绝于耳,于是采取了韩琦的攻击策略。
但由于辽朝强大的威胁影响,也有大臣表示担忧,于是经过一番讨论后派遣使者出使辽朝。
辽朝一边款待宋使臣,一边谋划着自己的打算,在宋夏初战宋朝大败后武力相威胁,北宋不得不增加岁币以换取和平。
辽朝由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干预宋夏之间的交战,使得北宋以往既定的对夏政策发生改变
宋夏交战时期,辽朝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介入宋夏之间的交战。
虽然西夏与辽结盟,但当北宋大败增加岁币换取和平后,辽朝履行了对宋的承诺,要求西夏停止继续用兵并与北宋称臣交好。
西夏对辽的这一做法非常不满,不仅没接受辽的要求反而还接纳了辽朝境内的反叛势力。
这引起了辽朝统治者的震怒,西夏便开始处于辽宋两个大国的夹击之中。
西夏不得不与宋讲和,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开始慢慢确立。
宋夏百年战争阶段的划分,是由主动进攻到被动进攻由单纯防御到弹性防御的过程
(一)宋夏战争初期宋朝以战略防御为主,西夏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对北宋发起攻击
从李继迁反叛举兵抗宋到宋真宗继位允归西夏五州期间。
宋朝虽然看似军力强大,以军事手段为主,辅以政治经济手段企图消灭党项族的反抗,但实则战争的主动权一直被西夏所掌控。
尤其是随着辽军的连年南下,北宋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状态,疲于应付,以至于丢失了战略要地灵州。
在李元昊称帝后,西夏不断攻城略地,大举攻宋,为了逼迫北宋承认其政治上的独立,开始加大了对北宋边境的骚扰。
在与北宋的交战中三战三捷,西夏在对北宋的作战中占据了战略优势和主动地位。
在前期的一段时间内,西夏军队一度崭露头角,所向披靡。
直至李元昊遭到袭杀西夏国内局势混乱,西夏的侵略势头才慢慢遏止,宋夏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二)随着局势的不断发展,在北宋经过一系列改革后战争天平开始向北宋倾斜
宋夏战争时期,在北宋息事宁人不与西夏争锋的主导思想下,北宋采取的战略以消极防御为主。
待到宋神宗上台执政时,北宋的战略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收复河陇地区制服西夏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
在起用王安石、范仲淹等能臣武将后,北宋开始不断积蓄实力,宋夏双方的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北宋开始占据战略优势和主动地位。
宋哲宗亲政时期,继承了神宗新法和战略遗志,停止和西夏分疆划界,开始发兵西进,攻占了天都山,拔去了西夏在陇右地区最后一颗钉子的同时使得北宋在陇山的内外防线连成一片,北宋开始占据地利优势。
再后来宋军又采取进攻之法,坚壁清野,蚕食西夏领土。
在一系列的军事斗争之中,西夏当初所占的地利优势被北宋夺去,西夏的战略主动地位也随之不复存在。
宋夏百年战争中,宋朝在实力远超西夏的情况下却不断失利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和影响
(一)西夏优秀的军队素质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是北宋在战争中失利的直接原因
从本质上来说,宋夏之间的百年战争实则是小国寡民政权与广土众民大国之间的长期对抗。
在历史规律面前,往往都是大国占据优势,然而在宋夏战争前期却不然,这是由西夏优秀的军队素质和统兵将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所造成的。
虽然北宋军队号称百万之众,但由于漫长的军事防线投入到宋夏战场的军队兵力却是不多。
西夏凭借骑兵优秀的机动能力,每次攻宋往往都是聚其兵而专攻一路,在军队数量上占据了优势。
而且北宋军队大多由平民、饥民和囚犯组成,再加上长时期的和平,士兵缺乏训练久疏战阵。
导致北宋军队素质更加低下,缺乏战斗力。
在面对由具备杰出军事指挥才能的李元昊所率领的强悍的西夏党项军队时,北宋军队占据不了丝毫优势。
(二)北宋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积弊深重的军事制度,是其在战争中失利的根本原因
虽然宋夏战争西夏所具备的优势是北宋失利的客观因素,但是北宋积弊深重的军事制度是其失利的根本原因。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五代分裂局面的再度发生,宋朝一贯采取的都是重文抑武的政策,尤其是不断采取集中兵权的措施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受多重因素影响,北宋的军事体制以战略防御为主,步兵是其主力部队。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步兵向来被骑兵所克制,再加上宋夏边界在七百多里的瀚海沙漠地区成为宋军难以逾越的屏障。
夏辽互为掎角相互抱团的政治形势使得北宋军队消灭西夏的战略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最为重要的是,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在军事行动中实行“将从中御”借以实现控制军队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
这是北宋军事制度存在的严重违背军事规律的弊端,极大限制了统兵将领在战场上的发挥。
导致宋军在战场上往往都是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贻误战机,从根本上层层束缚了北宋将领们的军事才能。
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北宋军队在宋夏百年的战争中往往处于失利的局面。
参考文献:
《宋史》
《宋夏关系史》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