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法官能亲自上门,这真是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某橡胶厂经营者陆某握着调解协议,声音哽咽地说道。

这一幕

发生在我院民二庭法官向晓东承办的

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

让我们一起看看发生了什么?

案情特殊催生“定制服务”

2025年1月,某银行因陆某经营的橡胶厂未能按期偿还贷款,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件看似普通,却因陆某的特殊处境变得棘手:借款合同到期时,橡胶厂因经营困难暂时无力还款,而陆某本人更在搬运货物时不慎摔伤双腿,需依靠轮椅行动。

面对线上调解通知,行动不便且不熟悉手机操作的陆某陷入了焦虑:“出庭走不动,操作手机又不会,这可怎么办?”向法官在了解情况后,当即决定“当事人不便,我们就上门!”他启动司法服务绿色通道,提出“上门调解”方案,带领书记员驱车前往陆某家中,用定制化服务破解空间与技术的壁垒。


法理交融促成双赢解纷

调解当日,向法官并未急于切入案情,而是先关切询问陆某的康复情况:“腿伤恢复得如何?康复训练要坚持啊。”一句家常问候,迅速消解了当事人的紧张情绪。

随后,他仔细听取双方诉求:原告银行主张全部债权,陆某则表达了强烈的还款意愿,并坦言工厂正积极寻求转型,亟需资金周转时间。向法官跟原告代理律师分析道:“橡胶厂此前经营稳定,目前遇到困境,若能给予缓冲期,企业恢复后不仅能偿还债务,还可继续创造利税,实现双赢。延长还款期限不是让步,而是为双方创造更大价值。”向法官一方面强调合同履行的法律底线,另一方面结合陆某的实际困难,建议银行调整还款方案。

在向法官的释法说理、耐心引导下,原告银行也表示理解和同情被告的遭遇,愿意延长陆某还款期限,并给予其一定的时间用于资金周转,保障工厂正常运营。

陆某表示,工厂已启动经营模式调整计划,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拓展销售渠道等措施加快盘活企业,并郑重承诺以分期付款方式履行债务清偿义务。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调解协议。协议签署后,陆某紧握法官的手感慨道:“原以为打官司会让厂子垮掉,没想到法官帮我们争取到了重生的机会!”原告代理律师亦赞叹道:“这次调解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彰显了司法温情。”向法官看着达成和解的双方,欣慰地说道:“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合同必须履行是法律的底线,但又要为困境中的企业争取喘息空间,才是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法治阳光照亮民生之路

这起特殊的金融纠纷的成功调解,不仅彰显了法律的刚柔并济,更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有温度的守护。

通过创新司法服务模式,将调解现场搬到当事人家中,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我院民二庭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司法为民的答卷。

我院将持续深化“如我在诉”理念,不断完善“家门口”诉讼服务网络,让司法服务更有温度,让公平正义更触手可及。

壹法中山融媒体工作室

编辑:高欣悦

一审:吴娟欢

二审:丁向娜

三审:林 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