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草书的“必备宝典”,除了初唐,集合“王字”编撰的《十七帖》,孙过庭临终前,编写的《书谱》,目前也广得推崇,相比《十七帖》的刻意排列,以及笔法堆叠,《书谱》乃是孙过庭亲笔,更显自然。


而且《书谱》内容浩瀚,囊括理论知识,捋顺书法体系,卷内完备的“草法”,也能帮助我们,深化基本功,保证用笔不飞浮、不油滑,字字沉着,日后临摹狂草,依旧得心应手。


虽然对比《十七帖》,此作已如此精妙,可是未及完稿,孙过庭抱憾离世,内容不够全面,字迹偏为娇小、杂乱,初学者能力差,分解不出精确的笔法。

幸好近期,孙过庭又一神帖问世,曾被乾隆毕生珍藏,现存北京故宫,它就是《草书千字文》,辽宁博物馆里面,也有一幅《草书千字文》墨迹。


专家考证,辽博的传世版本,多是伪作,而北京故宫的传帖,乾隆收录《石渠宝笈》,宫内失火,原稿毁损,唯有这幅刻本留存,因奉敕拓刻制作严谨,还原每个细节,字字清晰生动,保存极其完整。


这种精善、细腻的程度,与真迹相差无几,无半分刻印气,或者拘谨感,从中学到纯正的古人“草法”,学者推测,此帖40多岁书写,笔法早已成熟,功力扎实,既有“二王”传统,又能突破程式化。


点画飘逸婉转、潇洒多姿,相比“张怀”瘦劲,其字墨色浓重,全程中锋运笔,加入隶意,更显高级质感,比如“天”字横画,起笔藏锋蓄势,中段提按分明,收笔出锋如剑刃,前后节奏有序,动静兼得,格调生动。


明代的焦谓曾言:“余谓《书谱》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故自森然。顷见《千文》真迹,尤可以见晋人用笔之意。禅门所称不求法脱不为法缚,非入三昧者,殆不能办此。”


这幅《千字文》出规入矩,蕴含正统的晋人笔法和意韵,无愧于米芾狂赞,称其草书界“天花板”,说道:“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若掌握此帖,正统古人技法,算是基本悟透。


而今,我们对孙过庭《草书千字文》,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所有字体的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