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阳轻拂过林西县城南街道的楼宇巷陌,街角的槐树抽出新芽,社区广场上飘荡着悠扬的二胡声与孩童的嬉笑。居民们熟稔地互道家常,独居老人的餐桌上常有邻居送来的热汤,孩子放学后总能在“四点半课堂”找到辅导作业的志愿者……这些温暖的日常,正是林西县以“睦邻文化”为纽带,深耕基层治理、重塑邻里温情的生动缩影。

走进学府花园小区,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微网格员”穿梭于楼栋之间。陆英俊便是其中一员,他敲开独居老人李淑琴的家门,一边递上刚买的蔬菜,一边关切地问:“李阿姨,这两天降温,您关节还疼吗?有需要随时叫我!”李淑琴感动地拉着他的手说:“多亏你们常来照应,我这心里踏实多了!”林西县打造“微邻网事”睦邻党建品牌,将社区划分为多个微网格,吸纳热心居民担任微网格员,常态化开展走访帮扶、矛盾调解和民意收集,让“生人社区”变成了“熟人社会”。居民姚舜感慨:“以前同住一栋楼都不认识,现在谁家有事在网格群里喊一声,立马有人响应,真有种大家庭的感觉。”

睦邻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多元载体的支撑。在兴安社区24小时同城共享党群服务中心,占地500平方米的“一站式”邻里服务大厅里,老年大学的声乐班正传出悠扬的合唱,书画室的墨香与隔壁儿童活动区的欢笑声交织成趣。刚参加完舞蹈排练的王凤荣擦着额头的汗珠说:“社区给我们退休老人建了这么好的活动场地,大伙儿每天唱歌跳舞、读书看报,邻里感情自然越来越深!”街道还创新推出“睦邻市集”,每月组织居民互换闲置物品、展示手工技艺。上月的市集上,张桂英阿姨用钩针编织的杯垫换了赵师傅腌制的酸菜,她举着玻璃罐说:“东西不值钱,可贵的是这份心意,现在连包饺子都要喊对门一起来和馅儿!”

志愿服务如同纽带,将睦邻理念融入日常点滴。今年三月份,城南街道举办“学雷锋·睦邻行”主题活动,200余名志愿者走上街头清理卫生、为孤寡老人理发修家电。情暖城南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李为民带着队员们在老旧小区安装扶手时,80岁的刘大爷执意要送来自家种的蔬果:“你们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也得表表心意!”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在“暖心驿站”得到更系统化延伸。依托各小区党群服务站设立的18个驿站,不仅提供饮水充电、雨具借用等便民服务,更成为邻里互助的平台。快递小哥张志超常到驿站歇脚:“有次车胎扎了,驿站李大姐立马帮我联系修车师傅。这儿的微波炉热饭、医药箱应急,让我们这些外乡人找到了家的感觉。”

老旧小区的焕新工程,则为睦邻友好注入了更多温度。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停车难、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街道通过“居民议事会”收集建议,对28个小区实施改造。在铜矿家属楼小区住了20年的战凤廷指着新划的停车位说:“过去因为抢车位邻里没少红脸,现在规划得井井有条,大家还在新建的凉亭里办起了‘邻里茶话会’。”更令人动容的是改造中涌现的“社区能人”:水电工老周义务为独居老人检修线路,园艺爱好者吴姐带领邻居将废弃角落变成“百花园”,这些自发行动让家园建设充满人情味。居民们笑称:“现在谁家有个水电故障,在群里喊一声,比物业来得还快!”

文化浸润让睦邻理念更深入人心。在林西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每周举办的“大榆树下的微党课”吸引着各族群众围坐聆听。蒙古族居民娜仁高娃带着亲手制作的奶食品参与活动:“社区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我们蒙古族姐妹学剪纸,汉族朋友学唱长调,就像奶茶和炒米,越融合越香醇。”街道还通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春节举办邻里联欢、中秋组织百家宴,让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今年元宵节灯会上,居民们制作的300盏花灯挂满街巷,6岁的童童拉着妈妈的手雀跃:“这些灯笼是楼上王奶奶教我做的,她说要挂得高高的让整条街都漂亮!”

如今的林西县,睦邻文化已从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清晨,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会顺手帮邻居捎垃圾下楼;午后,热心阿姨主动照看双职工家庭的幼儿;傍晚,乒乓球台前的切磋声与广场舞音乐和谐共鸣……这些琐碎而温暖的日常,编织成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正如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立行所言:“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心灵距离的拉近。当每个居民都能在社区找到归属感,幸福城南就有了最坚实的底座。”(吴鑫)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