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恒 王明山 陆尊
扬中是个移民岛。在这移民群中,有一个特殊群体——渔民。过去他们生活在三面是水、一面朝天的船上,堪称 “水上人家”。
不久前,我们连续去了王三套、河豚港、何家大港、陆家港、戚家港、十圩套等地,拜访了多位渔民,听他们讲述渔民往事。
扬中渔民来自四面八方,远的从湖北汉阳顺江而来,他们一路寻找可心的渔场,在我邑栏杆桥、桃花港、十圩套、陆家港、戚家港一带找到了上好的水口。乐生洲西江水面宽阔,水流趋缓,洲间港叉纵横饵料丰盛,是天然的优良渔场。此地盛产河豚、刀鱼、鲥鱼、鮰鱼及鳗鱼、螃蟹。今年78岁的渔民文春堂老人告诉我们,文家祖上在清朝道光年间来到这里,迄今已有200多年。一开始,他们把船停靠在雷公嘴,以后转移停靠在西江的沙滩边,港口旁。他们祖上在江堤外的沙滩上搭个棚子,作为陆上的落脚之处,平时主要还是生活在船上。他还告诉我们,渔民的特点就是腿子弯曲,衣袖短和裤脚吊。他们整天盘坐在船上,在舱口爬进爬出,因此人们一看就知道弄船打鱼的。
汉阳过来的渔民主要有两个姓,文姓和熊姓。文春堂老人告诉我们,他们是文天祥的后代。老人饶有兴趣地向我们展示他收藏的《文氏族谱》两套,一套老谱,一套新谱,分别装在专制的木箱里,放在房间大橱柜顶上。“春风江上使,前日汉阳来”。文家后裔长年累月漂泊四方,但念念不忘根在何方,其真情令人动容。在房间的书桌上,有老人练书法的一叠厚厚的报纸,留有文老所写的手迹,一改过去渔民是鱼花子没有文化的形象。
近两百年来,文姓、熊姓渔民从停靠雷公岛到停靠江滩,再到堤内落脚,渐渐地与扬中岸上人有了往来,有的人家靠积蓄买了沙田,成了“两栖人家”。
“水口”和“帮”,是渔民的常用口头语。“水口”是指渔场范围,文熊二姓的水口均在西江,这里的渔民也就叫“汉阳帮”(又称“湖北帮”)。陆家港向东沿北江到河豚港、二墩港一带的 “水口”(又叫丰裕水口),停靠的是 “宝应帮”,他们大多来自宝应、金湖、洪泽等地。丰裕水口以姓陈、姓徐、姓卢、姓肖的为多。今年80岁的老渔民陈富华告诉我们,他是在河豚港长大的,解放那年他刚10岁。
河豚港、二墩子港向东到三?港、东新港范围的江面为一“水口”,中心沙东来桥江面又为另一个“水口”。扬中沿江主要有这4大“水口”,为扬中渔民主要栖居地。扬中渔民捕捞一般不越过江心,只在沿扬中的江面作业。各“水口”实际上各为一个“帮”,“帮”与“帮”偶尔发生争“水口”的事,大多协商解决,也有告官的,各户出米为讼费,由县政府裁决。解放前,国民政府在水上设立了“保”一级的组织,加强对渔民的管控。特别是渡江战役前,严禁船只离港,以防为解放军所用。陈老说,渡江战役时渔船都集中在二墩港的支港王六港的烂木桥一带。百万雄师过大江时,我市很多渔民、船民加入到送解放军战士渡江作战的队伍,渔民徐官福还荣获了“强渡功臣”的荣誉。
文春堂、陈富华都还清楚记得,日本人侵占扬中时,江堤上扎有竹障,进出档子都要遭到严查盘问。按照党史资料记载,这应发生在1943年春天日伪“清乡”时期。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二墩港、丰乐桥等重要港口设有碉堡,国民党兵经常调防,配有机枪,严控群众出入港口。
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渔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船上,在陆上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一个苦字蕴含渔民的多少辛酸苦辣。人们还说,“六腊不登船”。可以想象,六月酷暑,腊月严寒,在小小的渔船上,忍受着何等的煎熬。
渔民生于水,长于水,作于水,食于水。他们所敬者唯水唯天,他们所惧者唯风唯雨。渔民有很多忌讳,如早晨开船者,不理睬别人的问询,只说“好!好!好!”还有,绝不能提“翻”字,粥、汤翻出来只能说“泼”了。吃完饭丢下筷子不能平摆,更不能搁在碗上,必须往前“射”放,取“顺风顺水如射箭般的快”之意。女眷上船,不准跨网、跨钩;坐月子的妇女,不准上船头等。
每年三月初八,渔民尤其是帮头要到镇江金山寺西面的鲇鱼套“将军庙”赶会,除敬香拜神外,还要参加渔具交易会,举凡渔钩、渔网、麻片、篷布等等渔具和船用物品,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大江南北的渔民前来敬香、观会、看戏、购物,热闹非凡。
解放后,渔民们经过了从个体到合作化,再到改革这一过程。据史料记载:1956年,扬中成立了刘家港、戚家港、马家港、二墩港、东来桥5个渔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撤社成立新垻、丰裕、三?、幸福4个捕捞站。1962年后成立渔业大队,然后是渔业社。现渔业社下辖7个生产队。正是他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每年为扬中提供近30万斤左右的江鲜水产,为扬中获得“河豚之乡”“江鲜美食之乡”的殊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71年前,渔船运行全靠人力、风力,劳动强度大,船速慢。1971年后逐渐安装了柴油机,开始使用机械动力。
1982年取消了船只、网具统一使用,劳力统一安排,渔货统一管理,收入统一分配等规定,实行渔船、鱼钩网具折价归户,定额承包到船头,鱼产不派购,收入归自己。
据渔业社领导文桂章介绍,如今渔业社380户1100多人,有近100多人做了工商业主,有20多名渔家子弟现任公务员、教师。他们家家住进了别墅,80%的人家有了私家车。在渔业社我们还了解到,如今有130艘船只,总马力为2万匹,还有近300余人仍从事长江渔业捕捞。
来源:扬中新闻网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